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侵占安东战役纪要
回到目录页文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原国民党军统局北方区中将区长、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审稿意见:这篇口述整理的材料,是纪述得客观而实事求是的,应属于第一手材料。
郑庭笈(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原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军中将军长)审稿意见:这篇材料,是第一手材料,对编写解放战争的战史更需要这样真实的材料。
前言
1946年10月下旬,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在蒋介石及其国防部的指挥下,发动了侵占安东市(今丹东市)的战役。这个战役是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的战略攻势的顶点,此后东北国民党军虽发动过一些战役,但已从过去的全线战略进攻变成攻、防兼施(如侵犯临江战役与松花江战役)并走向战略防御,直至全部被歼。从全国范围来说,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是国民党军从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御,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的转折点;从东北战场的范围来说,安东战役是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由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御,东北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的转折点;这个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经过战斗,以自己的威力完全、彻底地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正规、嫡系、美械装备师的第一次,对于长自己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兹把这个战役如实地记录下来,作为文史资料,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当时,我是以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身份直接负责组织与指挥的,是应负其咎的。为了达到资料真实,我将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如实地反映出来。但是,事隔数十年,很难一无遗漏,一无差错地记忆下来,除找当时东北保安司令部第三处第一科科长邓锡洸共同回忆,以求补订外,尚请有知之士,予以增补修正。
战役前双方战略态势
自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在战略上采取全面进攻以来,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率领所部,在上述战略方针指导下(当时蒋介石授予我的任务总的说来是迅速地、彻底地以军事力量接收整个东北),发动东北战场的战争。在兵力优势(直至1946年冬,我已指挥了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十二军、第七十一军、第九十三军、第六十军、第十三军等7个军、炮兵2个团、工兵2个团、辎汽2个团、装甲汽车(用G.M.C车加装甲的自制的)1个团、坦克1个营、通信兵2个团等正规部队及一大批保安部队——就是我接收改编的敌伪、土匪部队,共约40万人),装备优势和铁路、公路交通方便,机动自如的条件下,占领了东北一大片土地。1946年 夏,在国民党军追击到达地点,北自辽源、双山县、农安县至中长路松花江北岸陶赖昭附近,东至拉法、桦甸、海龙、海河口、清原各地附近,南至温泉寺、连山头、析木城、大石桥南15公里附近,西仍在热河省境平泉南北附近守备(1946年6月7日我在东北停战协定生效之日在沈阳招待中外记者时说的)。其实在战役前在热河境内国民党军已分别占领了承德(8月29日)、隆化(8月31日)、围场(10月8日)、赤峰(10月11日)、多伦(10月12日),完全打通了经过承德通往关内的第二条铁路线,使东北保安长官部的后方联络线更为安全。在辽宁境内的国民党军又分别占领了开鲁(10月26日)、柳河(10月14日)、新安(10月15日),打通了沈海铁路线,不仅使小丰满的电力可直接输送至沈阳,并为尔后从松花江东岸迂回哈尔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向通化、安东进攻创造有利的进攻出发阵地。后方交通良好了,沈阳感到安全了,以沈阳为中心的运转自如了。
国民党军每占领一座城市,即增加了它一个包袱。收编的保安支队等敌、伪、匪部队、装备、训练、战斗经验均甚差,纪律又极坏,闹得怨声载道,不能担负任何任务,不得已将正规部队分布各地,担负守备任务,其分配概要如下:
- 新一军:长春附近地域。
- 第六十军:吉林、梅河口附近地域。
- 第七十一军:四平街附近地域。
- 第十三军:承德附近地域。
- 第九十三军:锦州附近地域。
- 第五十二军:本溪附近地域。
- 新六军:鞍山大石桥附近地域。
- 新六军的第二〇七师:西安(今辽源市)附近地域。
各部队利用6月7日停战协定的有利条件,得到一定的调整、补充、休息,战斗力有所恢复。
战役前的政治情况:1945年冬,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率领各部队出关时,东北三省(当时是九省)的人民群众,在饱尝亡国之耻辱和日、伪的残酷压榨,已达民不聊生的地步,亟盼驱除日寇、汉奸,早日光复(东北人民用光复这两个字,确已表达其对中国人民接收东北的感情了),在不了解国民党军与解放军的本质区别之前,对国民党军确曾有欢迎备至,民心归顺的表现。然而曾几何时,仅仅1年的时间,由于蒋介石的“接收”大员的浩劫;地主、老财与“接收”大员互相勾结;国民党军纪律的腐败,为害人民达到极点,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就在这一年里,在共产党领导下,处处为人民谋福利,因此民心迅速转向中国共产党了。这个情况当时我是没有认识到的,也不可能认识到。
当时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所了解到的东北民主联军的情况不多,特别是松花江以北的情况尤甚。根据当时的情报,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判断东北民主联军的主力在松花江以北,在辽南的则为第三纵队第七旅、第八旅、第九旅,第四纵队第十旅、第十一旅、第十二旅以及保一旅、保三旅,杨靖宇支队、李红光支队及民主同盟第一军、辽东军区等地方部队共计约七八万人。其中第十旅、第十一旅、第十二旅经常活动于碱厂、安东、岫岩附近地域,第七旅、第八旅、第九旅及杨靖宇、李红光支队则活动于三道口、四道口及其以东以北附近地域。另据传在盖平、金县以南,东北民主联军正在组织新的部队。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也判断民主联军也利用停战协定进行了整补并扩充部队,其速度可能很快。至于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当时认为武器质量很差,数量不足,虽然我也判断民主联军各部队曾由苏军手中补充了缴获的日本关东军的一些装备,但训练不良,总的认为战斗力不强。
东北国民党军侵犯安东时,根据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所获得的情报,对东北民主联军的情况作了如下判断:
1946年6月停战后,东北民主联军部队分别部署于南满和北满、西满。当时主力有5个纵队(军),其中3个(第一、第二、第六纵队)在北满,由总部直接指挥;南满两个(第三、第四纵队),归辽东军区指挥。辽东军区另外下属辽宁、辽南军区和辽南独立师、南满独立第二、第三师。辽东军区由肖华任司令员兼政委,兼中共辽东分局书记。
第三、四纵队各有3个师,每师有1万人左右并装备了缴获的日式武器。这两个纵队主要是由山东部队渡海(鲁中和胶东的部队),并有冀东部队一部由山海关进军东北后,发展起来的。部队经停战后4个多月的整训、整顿,情绪很高,对国民党军破坏停战,必将大打是有思想准备的。 当时中共辽东分局和辽东军区在安东、沈阳线以东地区,以宽甸、桓仁为中心加强了群众工作,进行了后方建设,作了战场准备。
第三纵队自1946年5月四平街会战调至四平街附近之后,即留在沈阳、海龙线以北地区。第四纵队位于安东、沈阳线之连山关、草河口一带。
战役企图及战役计划
(一)战役企图及情况判断
蒋介石是企图占领包括东北在内的全部中国的领土的,独吞抗战胜利果实,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政权机构。而我那时为蒋介石卖命,企图邀功受禄,已是不待言的事了。在这个指导思想指导下,北渡松花江向哈尔滨进攻,幻想消灭东北民主联军,继而占领整个东北,是蒋介石以下包括我在内的各高级将领日夜梦寐以求的。怎样打法呢?用什么去打呢?这是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1946年夏四平街战役以后,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的部队于占领长春、吉林等地之后,在德惠松花江北岸占有一个桥头堡阵地,虽然是可以作为尔后渡江北上,进出哈尔滨之用,然而仅这么一个桥头堡阵地是不够大军使用的,还必须进行“敌前”渡河。“敌”前渡河在技术上有许多不易克服的阻碍,而且从全局来说渡江北上是正面进攻,既易为东北民主联军的预设阵地所迟滞——旷日持久,对于装备较好,政治情况和补给情况不佳(指当时各种补给品的数量不足言)的国民党军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这在东北前几个战役早已得到证明了,是我在各次战役的指导中,所必须努力避免的,因而形成了我的速战速决的战役指导思想。出敌意外,求得突然袭击这条战术原则,是古今中外所有战略家和每个指挥官所力争实现的。我不能以主力沿中长铁路北进,怎么办?研究了中长铁路两侧的地形、交通情况后,认为以从松花江东岸向哈尔滨迁回较为有利。而包围、迂回这条原则又是我惯用的战法。于是我就定下了以主力从松花江东岸迂回哈尔滨的腹案。这就是我将新一军这个全美械装备的部队放在正面并占领德惠桥头堡以迷惑东北民主联军(我当时认为新一军虽是美械装备,但其各级指挥官的战术思想呆板,行动迟缓,不善于打迂回战,不能使用于迂回方面,但在进攻发起后,担任正面进攻,以牵制民主联军主力,保障迂回兵团的行动则是很合适的)和派重兵占领并派一个加强团坚守永吉以东的铁路、公路交叉点的战略要地拉法(是蒋介石曾亲自指示必须固守的要地),以保障尔后的进攻出发阵地的根本原因。为了实现这个总企图,就必须巩固拉法以南的辽东半岛。
为什么第一步打安东呢?除了上述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安东是一个连接东北与山东的港口。当时东北的民主联军与关内的联系有山东至辽东半岛这个海道和延安经多伦附近至哈尔滨的陆路两条联络线。国民党军已于10月中旬先后占领了多伦、开鲁等地,陆路联络线已将截断。海路联络线因国民党军占领了营口,便只剩下安东这个港口了,因此占领安东是全部截断东北民主联军与关内联络的十分重要的措施。同时驻旅大的苏联军队,也不能与东北民主联军联系了。而主要的还是为侵占安东,可沿鸭绿北岸以少数兵力防御,抽调大部兵力转运其他方面向北满解放区进攻。
这就是必须先占辽南后进攻北满的原因。
我在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出版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接收东北周年纪念》一书中曾说:“我军为了接收安东地区,巩固辽东半岛截断共军鲁辽海上运输,乃集结××军及其它一部分由海城、本溪、抚顺、清原、梅河口向大孤山、安东、通化、辑安发动攻势……。”然而战斗行动只能是逐步的。在出关一周年的前夕,我定下了“接收安东”、“接收临江”,“接收哈尔滨”的狂妄战略三步曲。
兵力从哪里来呢?当时我手中的兵力大部已分布在整个“接收区”,没有什么机动兵团了。向蒋介石要援军,他和我的处境完全一样,不仅不可能,反而把要调东北的第五十三军留在华北,以应付华北的战局。靠自己扩编部队吗?是有此想法,也请示过蒋介石及其统帅部。但是,收编的伪军、土匪部队不仅无训练、无纪律,只知搜刮民脂民膏,士气低落,一遇情况,即乱哄乱叫,一触即溃,武器装备极差。陈诚又只从派系斗争出发,运用其手中所掌的大权,不予补给装备(现在看来,当时除了派系斗争这一原因外,国民党的兵工生产不足,美帝国主义的支援也是有一定限望的——乞丐可怜——也是一方面的原因),战斗力十分微弱,不能完成如此重大的任务,加上政治方面的不可靠,放在后方尚且成为负担,怎敢把它使用于主要战场?附带指出:以前有许多人指责说我收编伪军,扩充势力。当然,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哪个独当一面的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不想扩充他的势力?那是他升官发财的本钱嘛。国民党军的高级将领是知道枪杆子的重要性的。但是,我当时扩充保安部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让他们转归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以诱之以官、以禄,以求稳定他们。否则,一经倒向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军有效的政治工作的培育下,必将成为反对我的有力工具。我曾计算过收编一个这样的部队之后,它们不反对我,解放军就少了一份力量,如果这个部队归顺了解放军,它就会来打我,我又要找出另外一个部队去应付它,在兵力对比的计算上不是1:1,而是1:2或1:3,或更多。这就是我在东北时收编伪军、土匪,改为保安部队的主要原因。
伸手向蒋介石要;收编伪军都不能解决问题,还是只能依靠手中的正规部队。
当时的情报已如前述,东北民主联军的主力在松花江以北,在辽南只有两个纵队和一些地方部队,战斗力较差,比较容易解决(这是当时对民主联军的不了解,从唯武器论的观点出发所得出的结论,现在看来,当然是错了);旅顺、大连、金县等地域是苏联军队占领的,虽然我对苏联军队是认为他们不会支持我与我合作(我在《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二辑的《蒋介石破坏和平进攻东北始末》一文中己经叙述苏联军队在外交上、口头上与蒋介石合作,实际上不支持蒋介石而是支援中国共产党的),但因有“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指的是蒋介石政府1945年与苏联订的中苏友好間盟条约)和美帝国主义对蒋介石的支持,我判断苏联军队不可能向我发动进攻,加上蒋介石、熊式辉当时是决定靠通过外交途径接收旅顺、大连的。因此,只须以少数部队南与苏联军队保持接触即。鸭绿江对岸的鲜人民革命力量不大,顾忠较小,可以一小部兵力(甚至地方保安部趴),即可完成防御的任务。
我曾这样设想过:在占领安东以后,整个辽南的广大地域的防御,南与苏联军队对峙,东至黄海海岸无需兵力防守,鸭绿江与 鲜对峙,可以大大节约兵力,可以抽出当时防守辽南的新六军两个师、第五十二军和第二〇七师约3个军的兵力(约占我当时手中兵力的40%)占领临江、辑安,彻底肃清辽南的东北民主联军的部队,然后以吉林作为后方,进出哈尔滨,此时可以使用的兵力除上述3个军外,加上水吉的第六十军、四平的第七十一军、长春的新一军,除去必要的守备兵力之外,大约可以抽出5个军的兵力。这是一个逐次占领一些地方,安定后方,利用地形和国际关系以抽出兵力去完成战略目的的如意算盘。
安东是安东省的省会,是一个政治中心,侵占安东可以安置以高惜冰(蒋介石任命他为安东省政府主席)为首的一大批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在功劳簿上又可以记上我接收了一个省。安东又是一个经济中心(特别是安东以北的水车发电站),可以收到一些经济利益,以支持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局面。
以上是蒋介石及其统帅部和我所以定下“先南后北”战略意图的主要想法。进攻安东战役是这个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是这个三步曲的第一步:
1946年6月6日,蒋介石下达了东北停战半个月的命令,虽然蒋介石在明的地方也有过命令说:“……务必严守命令,不准开火,严饬所属一体遵照。”但是在阴的方面则是下令:“并应加紧整训部队准备接收东北领士主权。”蒋介石破坏和谈,破坏停战协定是毫无疑义的。但蒋介石破坏停战协定,又必要找借口,把破坏停战协定的责任推给中国共产党。
1946 年夏,我奉蒋介石的命令飞庐山,后于8月13日(?)到郑州与陈诚、胡宗南等开过会,详细的内容已不复记忆,但总的记得是蒋介石、陈诚部署全面进攻解放区的一次会议(这个全面进攻是指关内全国范围而言,不是指东北地区,因东北早已于1945年11月就开始了全面进攻),记得其中有关于国民党军侵犯张家口、宣化的决心问题,在郑州还没有定下来,后陈诚到北平才定下这个决心,并令我指挥驻在承德、隆化地域的第十三军的一部经围场侵犯赤城、多伦,以支援进攻张家口、官化之国民党第十一战区部队。记得我找到了第十三军一个师(番号已不复记忆,当时国民党的报纸报导的郑洞国——当时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副长官兼锦州指挥所主任——就是指这个部队而言)去侵犯赤诚,多伦,为此我曾经剧场到赤城附近进行指挥。
国民党军侵犯张家口会议前后,蒋介石、陈诚即把破坏停战协定的责任推给共产党,并说“我们进攻张家口宜化不是我们破坏停战协定,是共产党侵犯了大同。”我从蒋介石这个逻辑出发,也大喊进攻安东不是我破坏停战协定,而是共产党破坏的。觉得自己进占安东在政治上不负破坏停战协定的责任。
1947年11月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出版的《接收东北周年纪念册》的安东战役一节中,有这么一段记述:“安东为山东通东北的海上运输枢纽,共军以安东为根据地,不时对我已接收的区域发动袭击,国军为以遵守停战协定,迄未前往安东接收。不料竟于9月间发动5旅之众,围攻西安,攻陷西丰。国军于忍无可忍之下,乃以李涤吾及陈兼善两军①发动自卫之反攻,将共军击溃,收复清原、永陵、新宾,并乘势以廖耀湘、赵懋功②两部主力向安东发动攻势。”
我找到借口了,就令东北保安司令长宫部第三处(负责作战与训练)拟订战役计划(注:记得关于进攻安东战役的战役计划是早已拟好了的,并且于我飞庐山时曾给蒋介石看过的,由于其他原因当时没有实施。直至1946年10月中旬,我获悉当时东北的停战谈判可能于不久的将来签字-历次停战协定签发后,战争都没有停过,“三人小组”又得谈判,“签字——打——一谈判————签字,直至最后谈判破裂”,已成为当时“三人小组”的行动公式。本来签字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我只是为了找借口而已。那时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和东北行辕也负有谈判的责任,李立三同志就曾去过沈阳与文强谈判过——为了在签字之前造成既成事实,而又觉得在谈判桌上自己也有话可说,才决定于10月下旬发动安东战役,这是选定这个时机的原因)。为了使战役计划更适合于当时的情况及我的意图,使之更为完善和保密,我把第三处处长姜汉卿、第三处第一科科长邓锡洸、参谋张干樵找到我家,当面交代作战意图和主要问题,命令他们拟订战役计划。他们当即在我家的会客室工作了一整攸,拟好计划,随即派邓锡洸乘机飞南京,将战役计划报请蒋介石的统帅部(国防部),得到蒋介石及其统帅部批准后,方于10月21 日突然实施。这时对情况的判断:
安东方面的东北民主联军只有正规军第四纵队第十旅、第十一旅、第十二旅3个旅,每旅约有五六千人,保一旅、独立师及——些地方部队共约4万人,各该部都是新编成的,武器装备较差,没有什么训练,战斗力较低,只能打游击战,不能实施决战任务,国民党军可以稍为分散并大胆前进;在通化以东以北的第三纵队第七旅、第八旅、第九旅等部队,有可能使用到战场来,若此,则民主联军南满部队的兵力时达8万之众,这对此次战役是不利的,应预予设法解决。其办法是:迅速前进,速战速决,在第三纵队等部队到达前,结束战役,然后转用兵力,各个击破。为此必须以有力部队予以牵制,不使第三、第四纵队的部队会合,陈林达之第一九五师位于新宾附近正宜于执行这个任务;旅顺、大连附近地域之苏军,由于国际情况,目前不可能参战,正面支援中国共产党,朝鲜兵力小,并难渡过鸭绿江支援中国共产党,因此只要各以一部分兵力与之保持接触即可,以待通过外交途径接收旅顺、大连,金州各地城。
国民党军经过1946年夏之四平街(指第一次四平街的进攻战役)、长春、吉林战役之后,各部队得到了休整,战斗力有所提高,可以执行战斗任务。新六军(欠第二〇七师)是全美械装备,机动力、火力都比较强,该军军长廖耀湘及新二十二师师长李涛、第十四师师长龙天武的指挥能力强,能机动灵活地指挥,已在出关后各次战斗特别是四平街战役都有良好的表现,该军现驻在鞍山、海城、大石桥一带,便于执行迂回任务;第五十二军(欠第一九五师)也是抗战胜利后新装备的美械部队,火力、机动力虽不及新六军,但战斗力仍是良好的,该军各部队也是久经沙场的,出关以来,屡建“奇功”,军长赵公武,第二师师长刘玉璋亦善于指挥,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正谊刚提为师长不久,虽未经过战斗对他作出认识,但当时我相信他是第二十五师的老干部,量亦能完成任务,第五十二军担任正面进攻,亦可能完成任务。
第一九五师系美械装备,训练不错,出关后曾脱离第五十二军建制,归我直接指挥,并屡建“功勋”,现驻在新宾一带,就其态势而言,便于担任左翼侧的战略掩护,就其力量而论,牵制民主联军第三纵队二三万人的任务是能完戒的,如果情况有利,乘势接收通化,亦有利于尔后进犯临江,以作为尔后进出哈尔滨的准备。
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所属的其它部队是不宜再行抽出兵力了,特别是新一军和第七十一军的正面是集结北满解放区的东北民主联军的主力,尤不能抽出。
兵力对比:就师的番号的数量来说是1.5:1,我占优势,但就国民党军师的人数(一般说是8000至1万)和火力、机动力来说,优势的比例更大(注:就是没有算政治,士气因素),足以完成这次进攻战役的目的,并且可以将兵力稍为分散使用。我是注意到任何分进合击的外线作战,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容易被内线作战的敌方乘其分离之际各个击破的,和出关以来的战争一样,我这次敢于把部队分散,主要是从当时的情况判断决定以师为单位进攻,认为尚能完成任务的。
沈阳至安东铁路及其平行公路,便于部队前进和后方补给,从连山关至安东约110公里,其中连山关、摩天岭及凤城可能有民主联军设防坚守;从海城经析木城、岫岩、凤城至安东有一条原由日本侵略军修的良好公路,便于部队前进和补给,从海城至安东约160公里,海城至凤城约130公里,沿途可能在析木城和岫岩遇到民主联军的抵抗;
这两条主要公路两侧均有公路或大车道,亦便于对安东作分进合击;新六军的机动力大于第五十二军,且预料新六军方面所遇的“敌情”可能较弱,两个兵团同时出发,可能同时到达凤城附近战场,以便集中兵力攻击安东。
距离相当远,又必须在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到达之前占领安东,各部队必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进,否则“出敌意外”之势即将丧失,各个击破的企图必将成为泡影,这次战役即将失败。这一点是当吋战役指导的主要关键,不可不抓紧。
为了下一战役的需要,必须在占领安东后,肃清辽南各地的民主联军并进出黄海口岸及鸭绿江北岸,方能确保辽南的安全和抽出兵力北上。
(二)战役指导思想
战役方针
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以迅速接收安东,巩固辽东半岛,截断共军鲁、辽海上运输,以便抽出兵力之目的,决以有力之一部分沿本溪、凤城、安东和海城、岫岩、凤城、安东两路,分进合击,击破当面之敌的抵抗,协力攻占安东,尔后进出黄海海岸和鸭绿江北岸地区。
保持重点于沈安(沈阳至安东)铁路方面。
战役发起日期:10月21日
指导要领
战役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战役准备阶段,各部队务必于进攻发起前秘密地完成一切战斗准备,并分向岫岩、连山头、赛马集等方向派出侦察,此时应当注意按照平日活动的方式,不使暴露企图。新六军应以一部攻占盖平县,尔后派兵一部固守,以保障右翼侧的安全,并与苏联军队保持接触。
第二阶段为奔袭阶段,各部队务必迅速排除前进路上敌人的抵抗,直插安东,迅速夺取该市。前进间各部队应互相协同,各自派出翼侧警戒。第一九五师担任战役的左翼侧的保障。
第三阶段:巩固安东,肃清辽南,进出黄海、鸭绿江北岸。
战役使用奔袭分进合击法。各部队应尽量发挥机动力的优势,迅速攻击前进。
战役发动后特别应注意左、右两兵团及陆、空军的协同动作。
(三)战役部署及各部队的任务
新六军(欠第二〇七师,随同原配属部)为右兵团(注:当时我将直属的炮兵、工兵、装甲汽车等特种兵部队配属给各军使用后,很难抽回转用,手中又无更多的特种兵部队重新分配,故只能以原配属部队去执行任务。一般说新六军是当时完成任务较好的部队,而且又带有长官部的机动兵团的性质,故配属较多。)于战役前第一天以一部攻占盖平县,尔后以一部兵力固守之,于战役第一日突然发起攻击,以主力沿海城、析本城、岫岩、凤城、安东方向进攻,从右翼迂回安东,消灭当面之敌,协同第五十二军攻占安东,以一部兵力肃清辽南之敌,分向大孤山、庄河进攻,进出大孤山、庄河黄海口岸线。该军负责战役的右侧保障任务,与苏联红军保持接触,但应避免战斗,以待通过政治外交方式接收旅顺、大连等地。 第五十二军(欠第一九五师,配属部队同前)为左兵团,于战役第一天保持重点于沈阳、安东线,以有力一部沿小市、碱厂、赛马集,宽甸道向安东方向突然发起攻击,迅速前进,消灭当面之敌,占领安东,尔后各以一部向大东港、宽甸方向攻击,协同新六军肃清鸭绿江北岸之敌,进出鸭绿江口北岸,与朝鲜保障接触,但应避免与朝鲜发生冲突。
第一九五师(配属部队同前),归本部直接指挥,负责战役左翼的安全保障,积极行动,吸引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各旅,不使各该旅与第四纵队各部队相会合,为此,必须向桓仁、通化派出侦察,并相机占领之。
后方勤务补给,按原规定,各军直接向第六补给区领取,于战役发起前务必补足各该军的粮食、弹药、油料、器材等,各军、师的后方联络线由各该军、师自行计划。
各兵团应利用配属于各该兵团的通信部队迅速修复沿线的线路,以有线电为主,无线电为辅,保持与本部的通信联络,对空通信使用配属各军、师的对空电台及布板。请空军第一军区司令部于战役发起前加强对辽南特别是左、右两兵团进攻道路附近的敌情侦察,及时将侦察结果通报本部,战役发起后以主力支援第五十二军及新六军。空军第一军区司令部的作战计划请通报本部。空军第一军区司令部与本部使用有线电话联络。(注:驻沈阳的空军第一军区司令与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是协同关系;其司令是张延孟)。
战役经过概况
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按上述战役计划发下了作战命令,进攻安东战役于1946年10月21 日开始实施。除第二十五师的情况在以后作专题叙述外,左、右两个兵团只在连山关、析木城遇到东北民主联军的抵抗外,很少遇到抵抗,第五十二军与新六军在突破连山关、析木城后的进攻途中发现凤城、岫岩和安东等城没有民主联军主力据守,加速前进(包括使用了派出乘汽车的先遭支队的办法在内),从而于10月25日战役发起后第5日前进了约300里,占领了安东市,并逐次攻占了黄海沿岸的普兰店、貔子窝、城子瞳、庄河、大孤山、大东港等地,但是没有消灭民主联军的主力部队。兹分述各个战役阶段的主要经过如下:
(一)战役第一阶段
按照战役计划,新六军和第五十二军根据他们所了解的析木城、连山关民主联军的既设阵地的情况,各自完成了充分的进攻准备。 为了掩护战役右侧的安全,新六军派出了附有炮兵的两个步兵团于10月20日拂晓向盖平进攻前进,在青石关和盖平县城北面均受到民主联军并不激烈的抵抗,当日占领了盖平县,并发现盖平县附近地域没有民主联军的主力部队,使进攻安东的国民党军对其右翼的顾虑得以解除,以便集中力量进攻安东。新六军随即以军输送团(注:力量相当于步兵团)担任固守盖平,抽出其攻盖平的部队使用于安东方向。
第五十二军的第二十五师于10月19日午后占领了小市,第二师于同日击退了桥头附近之东北民主联军。
(二)战役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左右两兵团的协同较好,行动迅速,于10月25日占领了鸭绿江边与朝鲜接壤的安东名城。
(1)右兵团新六军的战斗概况:
10月21日拂晓新六军以其主力(新二十二师和第十四师一个),采用两翼包围的战术对析木城附近民主联军的既设阵地发起进攻,由于民主联军的勇猛抵抗与反击,最初进展迟缓。新六军军长廖耀湘令第十四师另派一个加强团由大石桥出发从南侧迂回民主联军的左翼后方,与新二十二师包围析木城民主联军的右翼的部队协同,威胁民主联军的后方安全。由于民主联军指挥员发挥了机动灵活的战术,当机立断,及时撤出战斗,新六军于22日占领了析木城。
10月22日晚新六军军长廖耀湘报告了上述情况,并建议于23日向岫岩攻击前进,因系按计划实施的,我同意了他的意见。23日晨新六军各部队分路向岫岩、黄花甸地区攻击前进,沿途曾发生数次小战斗,是日黄昏,新六军各部队顺利地占领岫岩、黄花甸等地。
补充说明一下,新六军第十四师占领白羊沟时,发现白洋沟区人民政府的电话机未拆除,即假冒区政府人员打电话给岫岩县县长,探悉岫岩城内没有民主联军的部队,从而派出了以汽车输送的配属有重机关枪的步兵两个连的先支队在装甲汽车掩护下,出其不意地迅速占领岫岩县城,保证了新六军主力的前进。
24日右兵团各部队依原定计划继续分三个纵队向凤城、鸡冠山、通远堡地区攻击前进,途中只遇民主联军小部队的阻击,顺利地于当日到达上述地区与左兵团第五十二军的部队会合。
25日右兵团新六军只派出以汽车装载的一个步兵营,在装甲汽车支援下向安东攻击前进,协助第五十二军进占安东。该军主力调整部署,准备转移兵力向庄河,貔子窝、大孤山方向使用,以完成战役第三阶段的任务。
(2)左兵团第五十二军的战斗概况:
第五十二军分两个纵队于10月21日分从桥头、小市出发。其右纵队(第二师及第二十五师的一个团)沿沈阳至安东铁、公路向安东方向攻击前进,其左纵队(第二十五师欠一个团)向碱厂、赛马集、宽甸方向攻击前进。其右纵队在连山关附近遇到民主联军第四纵队的坚强抵抗,进攻速度迟缓,激战竟日,由于民主联军自动撤退,方于22 日攻占连山关。第五十二军在连山关利用民主联军未拆除的电话机冒充民主联军人员向凤城求援,从中获悉风城无民主联军部队,于23 日向凤城急进,在凤城以北与民主联军曾作小战斗,旋即于24日黄昏占领凤城与右兵团新六军的新二十二师会合。并于25 日拂晓与右兵团派出的加强营协同于当日下午攻占安东市。
左兵团的左纵队于10月21日出发后,沿途遇民主联军的警戒部队的抵抗,进展迟缓,于22日攻占赛马集,以后徘徊于赛马集附近,最后被英勇的东北民主联军于11月2日全歼,将于下文另题叙述。
在这一阶段中,当面的东北民主联军略经战斗,即主动分别秘密撤退,行动迅速而隐蔽,当时东北保安问令长官部没有查明其撤退方向。实践说明,当时民主联军是有计划地按照不以保守城市为主,而以消灭敌人生动力量为主的战术原则,从各方面集中兵力于国民党第五十二军第二十五师方面,执行这一歼灭战的任务。
(3)战役第三阶段:
本阶段的目的是攻占辽南各要点,以达进至普兰店、貔子窝、庄河、大孤山、大东港黄海沿岸诸点和鸭绿江北岸,与苏联红军和朝鲜保持接触。
右兵团新六军以第十四师为主,于10月26日分四个纵队分向貔子窝、城子疃、庄河、大孤山方向攻击前进,并分别于26 日占领大孤山、青堆子,27日占领庄河,28日占领貔于窝,29日占领城子疃。
左兵团第五十二军之第二师于10月26日攻占大东港。
以上两个兵团各部队的“扫荡” 行动,只有小战斗。
在这三个阶段中,空军第一军区完全按照计划支援了右、左两个兵团的战斗行动。
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为了配合南满部队的作战,曾以一部兵力在沈阳以北的野鸡背及法库等地发动大小不同的战斗,造成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的混乱。该文对这方面的情况不准备多说了。
第五十二军第二十五师的被歼
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正谊,是不久前才从该师的副师长提升的。该师是抗战后用美械装备起来的,其火力和机动力虽不及新一军或新六军的任何一个师,但该师的装备则与国民党军一般正规师相同,是蒋介石有力打手关麟徵起家的地地道道的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我曾在该师任过旅长、副师长等职,对该师的情况有些了解。该师历史比较长久,也有它的“光荣”的战史,例如在抗战时的古北口战役和出关以来的各次战役都曾表现出较有战斗力,是我当时比较信任的部队之一,但是我对李正谊的指挥能力还没有来得及深人考察了解。虽然如此,我仍是把这个师当成有战斗力的部队来使用的。
第二十五师在安东战役中担任左兵团第五十二军的左翼师(或左纵队),从本溪、小市(该师在战役前担任本溪及其附近的警备任务)奉令向碱厂、赛马集、宽甸、安东方向攻击前进,与该军的第二师及新六军各部队协同对安东作分进合击的,这个攻击方向确是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所拟定的战役计划所规定的。该部在左兵团第五十二军的战斗部署中是属次要方向,故从该师中抽了一个团(第七十五团)作为军的预备队,但该师除了自己建制有一个炮兵营、一个工兵营等特种部队外,还加强有以当时的标准而言是足够的支援部队的。
第二十五师于战役发起后,按指定的方问攻击前进(实际上是采用了战备行军的部署进的,沿途只遇到民主联军的警备部队的抵抗,似仅以前卫部队与其进行战斗。该师没有准确地执行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规定的迅速猛进分进合击的战役方针,反而犹豫不前,前进速度十分迟缓,于10月22 日到达赛马集,就在该地停止进行补充粮食弹药。尔后又在赛马集留下一个团(此时第二十五师师长向第五十二军军长要回原作为军预备队的第七十五团归还建制),师主力仍按原计划前进,旋又因赛马集有点情况,师主力又折回赛马集。10月24日,第五十二军军长赵公武判断可能遭到凤城的民主联军的强烈抵抗,估计第二师不能胜任,下令第二十五师向凤城急速前进,但该师总是以点小情况为借口就不坚决前进,这样就造成第二十五师与第二师的距离越拉越大,使自己孤立了,完全暴露出自己的弱点,造成东北民主联军集中兵力来歼灭他的有利条件。
第二师在正面于连山关附近与民主联军激战过一日一夜,5天之内前进了110公里;第二十五师仅遇民主联军的警戒部队的微弱的阻击(这一点,包括李正谊在内的该师各有关人员写的资料和当时的汇报都是承认的,我的回忆也确是如此的,当时保安长官部就没有关于第二十五师激烈战斗的情况),只前进了七八十公里。这样一个快,一个慢,就拉开了距离。 事实证明,第二十五师是被民主联军牵着鼻子走的。前已说过,第二十五师原在赛马集留下一个团,美其名曰:“巩固后方要点”,但是一当民主联军以迟滞第二十五师前进为目的,对赛马集实施袭击时,驻守赛马集这个团未经顽强抵抗,也没有报告即撤离赛马集,等到师主力回师赛马集时,由于解放军自动撤离,又扑了个空。第二十五师在赛马集附近徘徊之后,于29日又开始向宽甸方向“扫荡”前进,但这一天只前进了几里地,受到民主联军的警戒部队的抵抗,就于是日下午4时停止进攻,就地宿营(注:是李正谊写的资料所说的,我也不理解,为什么在这个情况下,还要宿营?),于30日再前进时,即被民主联军包围了。此时李正谊并未作紧急处置(既没有集中兵力,选好方向,突围出去,也没有组织兵力,作周密的防御部署),即电报告第五十二军军长赵公武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并请求救援和空投粮食,弹药、密码本。我当时对丢失密码本一事觉得情况特殊,但又没有时间追查,以致迄今也弄不清原因。但我怀疑是李正谊那时为了护短,瞒上欺下,不把第二十五师司令部被袭击发生混乱,丢失密码本的实际情况上报。
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于战役前位于连山关、草河口一带。战役发起后,第十师及第十一师之第三十二团即向新宾一带机动,第十一师主力及军区警卫团即向小市出击,由第十二师在连山关、摩天岭一带阻击由本溪南犯之国民党军,完成阻击任务后亦向东移动。这时辽东军区机关由安东撤退经宽甸沿鸭绿江去临江。
在第五十二军第二十五师重占赛马集再次前进时,第四纵队以第十一师逐次阻击第二十五师前进,以疲惫和消耗敌人逐次吸引至叆阳边门附近,第十二师隐蔽集结于邵家堡子附近,第十师集结于柏林川附近。10月31日凌晨1时,第四纵队下令围歼第二十五师。
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于30日晚作出如下的处置:
令新六军抽出一个师(新二十二师)立即从凤城、黄花甸附近地域向西越过沈阳、安东铁路,直奔叆阳边门解第二十五师之围,令第五十二军军长赵公武立即从安东的第二师派出有力部队与新二十二师协同解第二十五师之围,并令第二十五师固守待援,待主力部队达后应积极行动,配合主力部队反攻。
请求空军第一军区于明日(31)派机支授第二十五师的战斗并请完成空投粮食、弹药的准备,俟本部派人乘飞机侦察后依新通报实施空投。
令第六补给区完成空投粮食、弹药的准备工作。
令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第三处第一科科长邓锡洸于31 日晨乘飞机至叆阳边门附近上空,完成下列三项任务:
——给第二十五师空投密码本(第二十五师报告说该师密码本遗失,请求另发密码本);
——了解第二十五师的情况及其当面的东北民主联军的情况,提出战斗方案的建议;
——侦察、联络建立空投场。
这些处置下达后,各部队执行情况如下:
新六军军长廖耀湘对于上述任务的执行并不积极(其原因以下再说),一再动员说服,他才提出:不直接越过沈安线西进救援,而把新二十二师从凤城、黄花甸地域以汽车输送回海城乘火车至本溪下车,再经小市、赛马集向叆阳边门方向前进,解第二十五师之围。廖耀湘当时主要的理由是通过沈安线直奔叆阳边门容易受敌军的迟滞(他就是不承认一越过沈安线,即能威胁到民主联军的后方安全,是解救第二十五师的有效行动),并且后方补给不安全。我见廖耀湘坚持已见,为了迅速解第二十五师之围,只得同意。新二十二师就按廖耀湘的命令,以一部乘汽车回海城,一部急行军回海城上火车,该师主力于11月1日才车运抵本溪,又由于部队疲劳(廖是这样报告的),在本溪体息了一夜,才于2日晨向赛马集方向前进。俟新二十二师抵达叆阳边门战场时,歼灭第二十五师的战斗已完全结束。新二十二师未敢继续前进,收容了一下第二十五师的散兵后就撤回去了。
第五十二军军长答应派兵驰援第二十五师,但行动亦甚迟缓,亦不将情况上报。李正谊写的文史资料说接到赵公武的电报说派出第二师第六团去解围,但不见第六团到达。当时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第三处的幕僚人员,就当时的情况和对新六军部队较重视,全力组织火车输送新二十二师(因廖耀湘不愿积极驰援,作为参谋人员,这样做是对的),他们还认为第二十五师是第五十二军的建制部队,赵公武是会积极行动去解围的,从而对第五十二军派出的救援部队的监督稍为放松了,而对第二十五师方面的情况则较为重视,记得他们于10月31日及11月1日向我汇报时没有说到第二十五师有任何危险的情报,赵公武也没有这样的报告。事实证明第二十五师在这两天中没有激烈的战斗,只是因为右面受到攻击便向左面靠,西面受到攻击就向东靠,东摇西摆,把师指挥所暴露出去,被民主军突然袭击,李正谊的指挥即行混乱,以致全师失去指挥,而全军覆灭。
空车方面的支援是及时的,保障了该师的战斗,并依计划空投了粮食、弹药,每日回来都通报了完成支援和空投任务,对第二十五师的战斗情况亦通报说战斗不激烈。后来国民党军中有人责备空投时有一部分空投品落在民主联军手中,我认为这是不必要的,空投场不大,偏差是在所难免的。同时,空军第一军区与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是友军的关系,更不宜相互责备的。
第三处第一科科长邓锡洸空中侦察回来的汇报:
——密码本已安全空投;
——空投场已经与空军的飞行员在机上研究确定,以第二十五师所设的布板为中心。以后依布板和对空电台(如已修复)的联络与第二十五师协定之;
——在叆阳边门上空看不到地面有什么战斗活动,只见第二十五师有少数兵力在谷地中活动,四周山上不见有兵活动,民主联军的情况一无所获,看不到他们的包围部署,四周山地高低差不多。
根据以上情况,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即集中力量于督促新六军的新二十二师运动到战场,以空军支援第二十五师的战斗,以待援军到达和空投粮食、弹药等三项工作。
10月31日和11月1日两天各部队均没有紧急情况汇报,在了解到新二十二师已于11月1日抵达本溪,我本以为第二十五师可以得救了,但是11月2日上午即与第二十五师的电台失去联络,随即收到第二十五师被歼的消息。
第二十五师的被歼,在国民党军引起很大的动,议论纷纷,这里只述关于第二十五师被歼的原因,其它留待下文叙述。
当时关于第二十五师被歼的原因的议论是很多的,总的说来,有以下两种说法: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的参谋人员认为是各部队之间的行动及协同不好,特别是李正谊犹豫不决,行动懦弱,赵公武只顾“接收”安东,把自己所指挥的一个师远远甩在后面不顾而造成兵力分散,廖耀湘和赵公武的救援行动迟滞、消极;而以廖耀湘、赵公武等为代表的则认为是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平分使用兵力和没有预备队。
我则认为:各方面所说都有片面性。现在不是去研究谁的过失,追究责任,而是写文史资料,揭露当时的历史真面貌。我将从这个角度来叙述第二十五师被歼原因如下:
(1)第二十五师被歼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国民党军在政治上的反人民的必然结果。
前面已经说过国民党由出关时的尚得民心转化为丧失民心,是因为国民党军各部队及其政府各级机构出关一年不到这一短短时间内,做尽了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种罪行,引起人民群众的深恶痛绝,反之中国共产党东北民主联军则处处为人民服务,深得人民群众爱戴。这种政治因素在军事上就直接起到: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了,一方面对人民军队努力支前,为民主联军搜集、传递情报;反之对国民党军则从各方面进行抵抗,如坚壁清野,使国民党除了用自己的运输工具从大后方运送补给品外,就将束手待毙。第二十五师才离开补给基地短短几天,就缺粮、缺弹,又要停止补充,又要空投(这也暴露出第五十二军和第二十五师的后方勤务工作的缺点)就是明证;又如人民群众对国民党军封锁消息,就使国民党军成了聋子和瞎子,摸不清解放军的情况,像一个盲人骑瞎马,到处碰壁,国民党军在析木城和连山关都经过战斗,但一经民主联军脱离战场,就不知其去向。第五十二军、新六军均利用未拆除的电话机,冒充共产党人分从凤城、岫岩两地得到该两地空虚的情报就急速驱军前进,当时确是自鸣得意的,然而“兵不厌诈”、“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在这样的政治条件下,安知不是民主联军有意造成假情况以吸引国民党军主力急进,与第二十五师远离,制造各个击破的战机呢?(这个问题要待解放军的同志们去回忆了)而当时是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的。现在看来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及廖耀湘、赵公武这方面的兴高采烈,正是他们失败的原因,正是违背了他们所学的一般军事原则的必然结果。
军事是政治的继续。有美帝国主义支持的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在三年内输个精光的基本原因就在于政治上的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是后来包括我在内的有些国民党军军官虽然看到国民党军必败,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必然要失败,从而顽固不化的原因所在。关于政治对军事的影响,那时我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所属各军官是没有认识的。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国民党军军官特别是高级将领各怀鬼胎,相互倾轧是其失败在政治方面的另一表现,在国民党军第二十五师被歼中主要有这两方面的表现:
首先,第五十二军军长赵公武应当负责指挥他自己所属的两个师(纵队),使他们之间有良好的协同动作,共同完成任务,这是天经地义,不需我再去指示或监督的。然而在这个战役中,赵公武一反过去,把他所属的两个师分离首尾不顾,在第二师侵占了安东,而第二十五师在后方受到民主联军抵抗时,赵公武并无积极处置。在第二十五师发出危急求援后,赵公武也没有积极派兵救援,他明知我手中没有可以使用的兵力,还是消极地等待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派兵去救援,整整延误了两天两夜,可谓坐视不救矣。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特妹的情况呢?
安东是东北的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赵公武希望迅速抢占安东,从中渔利(事实证明,正是这样,如赵公武曾把安东的一些工厂分给第一九五师和第二师;后来赵公武曾想在沈阳开银行,其资本可能是从“接收”安东而来的),而廖耀湘为了同一目的又企图抢先夺取安东,因之造成赵公武不顾一切指挥第二师急进,甚至当第二师在凤城稍遇抵抗,即令第二十五师向凤城急进,这正与第二十五师被围时,赵公武行动消极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了发财,就必须把别人踩下去。可能赵公武当时并不一定意识到,客观的实践,则是无情的,不容许你不承认的。
前面还说到,第五十二军内部存有陕西和广东两个派系。第二十五师是关麟征起家的部队,属陕西派,而赵公武是广东人,属广东派,两派之间有明争暗斗,是造成不救的原因,其理至明,无需多叙。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关麟征这个人,一贯偏袒第二十五师,也是加深内部矛盾的原因。
其次,新六军军长廖耀湘对于驰援第二十五师采取消极态度的原因。
就当时的态势而论,新二十二师从凤城、黄花甸地区越过沈阳至安东铁路直插叆阳边门以东,相距约70公里,只需1天多的时间,亦能直接威胁民主联军的后方,本属有利的方案,但廖耀湘则如前所说以本案易受民主联军袭击,不安全,且易被迟滞为由,坚持由凤城经岫岩至海城以火车输送到本溪,再向叆阳边门前进,这样新二十二师从凤城至海城要行军约150公里,从本溪至叆阳边门要行军约100公里,共行军约250公里(仅行军的距离已是3倍于凤城至叆阳边门的距离了),火车输送120公里,我们暂且不去研究短的距离使用火车运输是否合乎铁道输送的原则,廖耀湘这样舍近求远,到了本溪之后又说部队疲劳,休息了一整夜,替东北民主联军足足创造了一至三天的余裕时间来歼灭第二十五师。在战机瞬息万变的战场中,任何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承认这两天是多么可贵的啊,难道廖耀湘不理解吗?不。那么,又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发生在以谁去“接收”安东这个问题上。赵公武为了发财要急进夺取安东,廖耀湘也是想夺取安东,发发财,但此时,财已被赵公武发去了,无怪乎廖耀湘一方面见危不救,并一再埋怨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没有把新六军作为主攻部队,不令他去接收安东,甚至在解放以后,还忿忿不平了。
以争私利的政治统帅下的军队,安有不败之理?计算兵力对比时,只计算表面的武器装备,而不计算政治素质是得不到正确的答案的。这就是蒋介石及其包括我在内的各级指挥官、参谋人员所以过高估计自己,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而导致当了输送大队长的根本原因之一。
(2)解放军在毛主席军事思想指导下,战术运用灵活,部队战斗力强大,战斗活动坚决果敢,行动秘密迅速应当是主要原因之一。
我的回忆,当时对东北民主联军的全部情况,如兵力、番号、战斗力等均不甚清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出版的《接收东北周年纪念册》中关于东北民主联军的战斗序列一表中把每个旅的人数都是5000~6000人,而其驻地则只限于各个大城市,没有具体的地点即可证明;又如东北民主联军于1946年夏改换装备一事当时虽有所闻,但不能深入了解;战役发起后也掌握不住民主联军的前、后方活动的情况,析木城、连山关虽经较大的战斗,但却不知民主联军退却的时间和方向,也没有及时追击,仅从民主联军留下的电话中了解岫岩、凤城无民主联军,就驱军急进。仅着眼于占领城市,应该说是国民党在东北包括侵犯安东在内的各次战役的重大问题之一。
东北民主联军在连山关坚守了一昼夜,在析木城坚守了1天,从时间和空间来说,析木城抵抗1天是为了掩护辽南后方各处的兵力机动,完成任务之后则在连山关的掩护下转移至叆阳边门地域。要把全部兵力集中并完成战斗准备,是需要相当时间的。这是民主联军于11月1日才向第二十五师发动进攻的估计,但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及其所属各级部队并无觉察。
至于对第二十五师的进攻重点指向该师的指挥所,打乱其指挥系统,以致一触即溃,真是一个以主攻指向敌人重点中的弱点的一个典型战例。
民主联军迟滞第二十五师前进,使之与其主力脱离,造成各个击破的有利条件,又是本战役中最大成功之处,其方法除以警戒部队节节抵抗外,值得称赞的是向敌人后方要点赛马集的袭击,迫使第二十五师回师、劳师这一战法,但是国民党军各级司令部并未察觉。
(3)第二十五师被歼的第三个主要原因是,包括我在内的国民党军各级指挥官的骄傲情绪和指挥上的错误。
首先是兵力不足与企图过大的矛盾没有解决。最明显的现象是各级指挥官手中都没有预备队。本战役新六军和第五十二军最大的预备队是从次要方向师抽一个团(全兵力的1/6),按一般战术原则来说已嫌小了些,而在战斗发起后不久即都使用上去了,又没有重新建立新的预备队。我手中更是根本没有预备队,我当时曾经考虑过从驻在四平街的第七十一军中抽一个师作为战役的预备队,但是由于其他原因,没有实现。预备队是指挥官用以扩张战果和应付突然意外的手段。在侵占安东战役后各方面议论纷纷的时候,我曾说过:假如我手中有一个军或者一个师作为预备队,控制在本溪附近,或者假如第五十二军和新六军都是按建制各有3个师,各军可以分别建立一个师的军预备队,便能及时作出必要的措施,避免第二十五师的被歼的。
尽力不足与企图狂妄过大的矛盾,始终是我在东北时的一个严重问题,以后也多次发生过。
其次是兵力使用的错误。
廖耀湘提出没有叫新六军担任主攻。从他想去夺占安东以达其发财之目的,这样提出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还要执行战役第二阶段肃清辽南和抽调兵力北上的目的和当时新六军驻地情况,为了迅速完成战役准备,为了避免暴露企图等全面衡量,战役计划的兵力部署在这个问题上则是正确的。从战役实施的结果——占领安乐来检验,并非不使用新六军作为主攻就不能攻占安东。这个问题也不是第二十五师被歼的原因。
各个师分进合击,各个师的间隔约为50公里,似是稍为分散兵力的。这是由于情况不了解和骄傲情绪造成的,然而这也不是第二十五师被歼的主要原因。按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的战役计划规定,第二十五师与第二师的间隔仅在战役发起时约为50公里,在分进合击的计划下,各部队应在运动中逐渐把间隔缩小集中起来。新六军和第五十二军的间隔远远超过50公里,新二十二师与第十四师的间隔并不比第二十五师与第二师的间隔小,由于通过运动之后逐次把兵力集中起来,实施集中突击,而第二十五师与第二师的间隔距离在运动中不但没有按战役计划规定逐次缩小,反而由于第二十五师前进过慢(不是因受到对方抵抗或地形影响,而是由于指挥上的原因),从而把这个距离拉大了,这个分离状态则是战役发起后指挥不当的结果,是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和第五十二军过于集中精力于攻占安东这个城市,而忽略了各部队间的协同动作的结果,也是对敌情不了解的结果。
第三是我对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正谊的指挥能力的认识不足,用兵不当。李正谊的指挥能力低劣,特别是执行任务不坚决,犹豫不前,在进攻过程中我及赵公武又未能及时纠正这个错误。
进攻速度迟缓,遇到情况就停止,有时甚至虚报情况是第二十五师的老恶习,犹忆该师原师长刘世懋就是因为作战不力才被撤职的,李正谊就在这个情况下提升为师长,我没有来得及详细考察他的指挥能力,错误地把他使用于独立行动方向。用将必须慎重。
李正谊的犹豫不决,不敢大胆前进与主力取得协同动作,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李正谊徘徊不前等情绪前已说到,不准备重复了。这里还必须指出,李正谊于10月23日就在赛马集停止一天进行补充,才打了两天,所有各师都没有要求补充,只有李正谊要求补充,而且不能在进攻过程中补充,非要停止不可,根本上违背了战役意图,也暴露出他在战役前后没有完成准备和关于后方补给的指挥能力的低劣,这个情况也可能是李正谊不敢急进的借口;李正谊一遇情况就停止,一到下午4时就宿营,我不理解他怎能在敌前宿营(这是他所写的资料提供的情况,并下达了宿营命令的),真是一个“全白班”的部队,每天只“上班”8个小时,或者忘记了他是在侵犯安东的进攻战役中要执行进攻任务而就地组织防御,这就把自己孤立起来,终于被歼:还必须指出的是李正谊屡犯虚报军情,叫苦连天,从战役发起至10月30日的九天,第二十五师只遇到民主联军的警戒部队的微弱抵抗,伤亡只有200人,一个近万人的师,伤亡200又算什么?但李正谊则屡向第五十二军军长赵公武叫苦求援,迫得赵公武把其手中唯一的预备队调回该师。多送来一个团,也不能解李正谊之危。
以上所述第二十五师被歼的三点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思想,写出来作为史料(虽然有些具体例子是用了李正谊所写的资料,但主要的概念是当时已经有了的),不是为国民党军在研讨“经验救训”。蒋介石多送些来,又有何不好呢?那时我既是蒋介石的打手,也是蒋记运输大队的运输手。
结束语
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占领安东之后,国民党军大肆“庆祝”了。
国民党军之所以庆祝,是因他占领了安东这个有战略价值(省会,经济发达、港口,与朝鲜接壤)的城市,对以夺取城市为主要目标的国民党军来说,当然是值得庆功的。是因为蒋介石集团的政客、军官们获得了一个发财的机会。
然而这个战役的真正意义何在?
首先这个战役是东北民主联军自1945年底起,一年以来在东北战场以自己的战斗威力全歼一个美国装备起来的蒋介石嫡系的一个师,提高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士气,为今后解放东北、全中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对国民党来说则是一个极大的挫伤,国民党军的狂妄之势被当头打了一棒,从此在东北战场上他就不敢以一个师为单位活动了,也就使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更加促肘,兵力更加不足,其北进的幻想从事实上消灭了——尽管国民党军的将领们并不这样承认。
其次,这个战役是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的战略进攻的顶点。国民党军出关以来一贯进攻(全面进攻)的战略被迫变为攻、防相结合的战略(表现是多方面的,典型的战例是我将另行叙述的《侵犯临江战役与松花江战役》),直至全面防御,被动挨打,最后在东北全军覆灭。
古今中外的战略家,在其战略进攻时,都要竭力保持其优势的进攻战略,不使其优势下降,而在其战略防御时则努力削弱敌人,把敌人的攻势打下去,转为反攻以至战略进攻。争取战略攻、防之势的转变,是任何军事家所日夜梦寐以求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占领安东之役,是国民党军从攻转到防,是东北民主联军从防转到攻的转折点。
战役结束后,高惜冰这位国民党安东省政府主席,随即率领省府各有关人员进入安东,劫收去了。
第二十五师11月2日被歼,师长李正谊以下被俘。由于新六军新二十二师于同日到达战场,收容了散在战场的该师官兵数千人,旋即令第五十二军军长赵公武将收容的人员进行整补,重建第二十五师,并令胡晋生为师长。
在国民党军进犯安东战役之后,蒋介石及其统帅部、我和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对局势没有正确的认识,骄横之气未减,仍按其既定方针做下一战役——进犯临江的准备工作,不久就发动了侵犯进攻。
(邓锡洸根据作者口述整理,1979年9月24日)
录入校对:长亭怨慢
来源: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全面内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