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战役补述
回到目录页杨焜
关于辽西战役国民党军辽西兵团被全部歼灭的经过,廖耀湘的《辽西战役纪实》一文有详细记载。这里兹作几点补齐(其中也包括个人的看法)。
一、蒋介石与廖耀湘在作战方针上的矛盾
(一)早在1947年末长春未被围困、辽南各重要城市尚未解放的时候,曾听说蒋介石听从美国顾问团的意见,有将东北国民党军主力撤出、放弃东北的传说。廖耀湘闻知,大为惊异。曾向蒋介石上过条陈。其主要理由略记如下:
- 东北国民党所辖的区域,虽然日渐缩小,但东北的精华,还是掌握在国民党手中。如抚顺的煤、本溪的铁、鞍山的钢以及每月产品可以装备一个师的沈阳兵工厂。如果继续固守下去,不但可以与共产党作持久的抗衡,而且是消灭共军的重要基地之一。
 - 东北的国民党军之力,牵制着整个东北共产党的力量,如果放弃东北,不但将东北的资源拱手资敌,而且东北共军得以全部顺利入关。华北势难抵住,华中也将蒙受很大影响等等。
 
后来长春被围,营口、鞍山先后失守。廖还说过,营口容易复,也容易确保。利用海道与大后方联络补给,东北还大有可为。
(二)锦州被困,蒋介石命令辽西兵团经由沈锦铁路沿线直接增援锦州。而廖的真实思想,根本不愿意离开沈阳去冒解放军围城打援的危险。但又不敢推却不去。当时,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主张以关内派部队增援锦州,直接解锦州之围,并与锦州部队会合东渡大渡河,然后沈阳的主力再出辽西与之会师,打通沈锦线,这是上策。廖是同意卫这一主张的。
廖还认为,如果此案不被采纳,则沈阳主力亦可由辽中、营口,绕至沈锦线上去救援。既可以免受右翼侧敌人的威胁,又可以避开三条河流(辽河、新开河、饶阳河)的障碍。从地图上看,似乎绕远了道,不如走沈锦线近捷。但实际上,大部队行动,特别是半机械化部队行动,如果避开上述障碍,比走那条直线要迅速得多。
如果锦州不能支持,救援不及,亦可从营口海道安全撤出全部主力,保证不会遭到任何损失,这些主张,得到卫、赵(家骧)两人的赞同,后来作为卫的意见与蒋力争。
蒋介石认为这种想法,不是以增援锦州、求与共军主力决战为主,而是避战、保全实力,坚决不答应。(后来我被俘后与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司令员谈及时,他说:“若蒋介石听廖的话,我们就麻烦多了!蒋真是个名副其实的“输送大队长!”)
(三)廖虽然接受蒋介石的最后决定,仍由沈锦线迳援锦州,但思想上还是很不愿意,行动不积极,藉口河流障碍,架桥费时,右翼侧背威胁等等,滞迟其行动,其主要表现:
- 蒋介石的参谋总长顾祝同亲到沈阳督促,卫、廖本应于10月1、2日就要出发的,由于增援路线争执未决,拖延至10月8日才开始行动,已经延误好几天了。为了弥补延误,应该迅速集中,从沈阳附近到巨流河、新民间的集中地区,最远的部队也没有超过一天半以上行程的,可是,直至10月11日黄昏尚未全部集中完毕。
 - 兵力部署上,辽西兵团所辖各军,战斗力最强的为新编第六军,其次新编第一军,以下依次为新编第三军、第四十九军、第七十一军。在救援如救火的情况下,廖首先仅以第七十一军使用于正面,而将兵团主力使用在对付法库、彰武右侧的威胁上。这样,一直到锦州解放前一日(即1948年10月14日)黄昏,兵团主力尚在彰武、彰武台门、新民以西之线未动。这个时候的部队,主要在继续驱逐少数翼侧威胁之敌,搜劫民间粮食、副食品(包括蔬菜、鸡、鸭、猪、牛、羊等),以及捕杀共产党地方干部,抢运彰武附近共军的仓库物资等等。
 - 新开河的架桥(主要为通过炮车、汽车)速度很慢,从10月8、9日开始,到14日尚未完成。固然客观上有相当困难,如:征集材料不易、河水涨落不定,架好又冲毁两次。但是,多征集民工,多派部队参加,加快一至两倍的速度,是不会有多大问题的。
 - 10月15日上午9点钟左右,蒋介石从沈阳打来电话,我接的电话(廖不在)。他自称是蒋委员长(此时他早已当上“总统”)。首先问廖司令官哪里去了?继问我是谁?再问:“你们为什么不前进?”我答复他前两问后,接着答第三问。我说明彰武之敌尚未肃清。桥梁尚未架好,正在准备前进中等语。他最后说:“你们司令官回来。你告诉他,我命令他赶快前进,不要再拖延了!”我当即唯唯答应:“遵命传达。”
 - 我曾经问过廖:“我们为什么不赶快前进?”他说:“我判断不会出几天,锦州就会被解决,那时我们就不要前进了。”可出乎廖耀湘的意料之外,10月15 日锦州解放了,蒋介石还一再催逼廖迅速向锦州前进,还梦想与东进的国民党军队全师收复锦州呢!
 
上述这些统帅与将领间的矛盾,一方是凭主观想象,不顾客观条件,一味逼着硬干,企图实现其梦想的愿望;一方是贪图享乐,见死不救,阳奉阴违,敷衍应付,达到避免损失,保全实力的目的。各走极端,各有打算,这样,怎能不失败呢?
二、最重要的情报,我可能忘记向廖报告了
1948年10月25日下午,国民党空军用陆空联络电话问我:“在彰武以南发现一个长约五华里的大行军纵队,向无梁殿方向前进,是否我们自己的部队?如果不是,我们就轰炸了!”我当时答复:“不是我们自己的部队,你们轰炸、扫射吧!”我说过后,当即给无梁殿的新编第三军军长龙天武通电话,告诉他上述情况。请他注意对付。可能我当时事情忙,连续不断地处理别的情况,一直忘记把这个重要情况向廖报告了。由于这个纵队的插入、渗透,给予辽西兵团以很大的威胁和混乱。兵团部尔后与新编第三军失掉联络:新编第三军的三个师尔后被分别包围、歼灭,就是由于解放军的这个纵队的渗入造成的。后来知道这个纵队就是第六纵队,是由彰武南下切断辽西兵甲后方联络线的。 后方联络线被切断,是国民党军队最害怕的事。莫说一个大行军纵队的渗入,即使是小部队,也能造成极大的混乱,弄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三、情况紧急时,使用无线电话也不用密语了
国民党军的通信工具,除有线电话外,有无线电报话机。使用无线电报话机时,按规定要使用密语,不准用明语。但使用密语,须以翻译手续,不那么及时,特别在情况紧急时,往往迫不及待。廖性情急躁,尤其没有那样的沉着、耐心。10月26日拂晓,兵团指挥所以及向沈阳撤退的部署,都是用无线电话明语讲的。我一再劝他不要性急,要使用密语,他不肯听。这不啻把我们的全部行动路线通知给解放军,使其作出妥善的全部歼灭的部署。
四、部队组织系统被打乱,部队成了乌合之众
俗话云:“兵败如山倒。”对国民党军队来说,这话一点不假。
1948年10月27日拂晓,当我们所在的那一路撤退的行军纵队(新编第二十二师第六十四兵团、兵团部及直属队、新编第六军军部及直属队、新编第二十二师主力等)被解放军切断、隔离、分别包围的时候,那种惊慌、混乱、奔逃的情形、简直无法形容。那时廖耀湘、李涛和我三人也杂在这些乱窜、乱奔的人群中瞎跑。那是在一个相当大的开阔地上,被围在开阔地的人,至少有三千人以上。还杂有辎重、行李、骡马、大车、汽车等。
东边枪响,人群向西跑:西边枪响,人群又向东逃。我们几个人,先是站在汽车门的两边,开着汽车跑,后来颠颠跛跛。又下来跟着车跑,跑来跑去,只听得四面八方枪响,却未看见解放军人员逼近来。
于是我们几个分别向跑的人群大喊大嚷:“你们不要跑,组织起来吧!帮我们突围出去,要官有官,要钱有钱啊!司令官、军长都在这里,你们保护着出去,保证你们升官受赏!”……我们喊得声嘶力竭!这些人还是不睬不理,奔逃如故。
我们认不出他们是什么官阶、职务,更叫不出他们的姓名,弄得无可奈何。后来,人群渐渐跑散了,渐渐稀少了,只剩下我们少数人蒙头转向,不知如何是好。
最后我说:“我们三个人,都带有随从,同在一起跑,目标太大,还是分散开来各跑各的好,免得大家同归于尽。”
他们两人都同意,于是分开了,各走一方。但解放军人数众多、大小村庄到处都有。解放区人民都已组织起来。尽管我们躲躲藏藏,昼伏夜行。或化装成老百姓,也不能逃出去。多则七、八天,少则几小时之内,都一一被查出作了俘虏。辽西兵团的所有高级将领,除新编第一军军长潘裕昆、新编第三军军长龙天武两人逃脱外,其余的后来都到解放军官教导团里会在一起了。
来源:辽沈战役亲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