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廖耀湘相关的文字资料合集

Memorial for General Liao Yaoxiang

    太子河畔的工兵

    回到目录页

    卢荫权

    北风呼呼地吹着,把那村边枯叶的老树都吹得东倒西歪的,连窗子也被吹得桌桌梭梭地发响。远方的炮声,又在阵阵响得厉害,把我的睡意被挫折得毫无一点,供此时已是深更半夜了。

    时有师部来人要求当夜将弹药粮秣渡过太子河。当时为了前方的需要,所以不敢有片刻的迟疑,即命守河部队将河畔粮弹彻夜协助渡河,在风沙飞走、寒气侵人的天气里,那些负有“修桥补路”使命的工兵,已将那百十辆大车和汽车,在黑茫茫半夜的深水里,一辆一辆地拖过那条太子河。可是经过这么一夜的工夫,弟兄们大多数都病了。在那情况紧急之下,实属令人着急。因为当时的气候,并未十分到春暖的时节,河水仍未完全解冰,仅不过是河水面几十公分的水溶解,河底下的旧冰仍未溶解。所以在渡船的时候常常被河底冰块阻住,船只因此无法航行。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弟兄们好像忘掉冷似的脱衣下水去用推拉的办法,这样被阻住的船才能渡过。但因未解冻的关系又不能架桥。每到清晨河面上的水,又冻结了薄薄的一层。因此经常这样维持了十几天的工夫,弟兄们先后害起病来了。

    所以弟兄们在看病的时候常常说八路竟给我们工兵作难。”这句话也算的确。凡是八路退过的路和桥,他不管在战术上有无价值,他都尽先破坏。这又算八路认为得意的一点。可是他们都忘掉了他们自己是中国人,他更不知道这是失掉民心的地方。有一句话:得民者存,失民者亡。这样看起来他们只有灭亡。在他没有灭亡之前,我们工兵也只有认倒霉,整天忙着替他们善后工作,所谓非架桥即修路。

    记得在去年三月廿八日,本营奉命担任运河、辽河、太子河三处渡河点,协助本师渡河及解冻后桥梁之架设等,并奉命在未解冻前将架桥所需材料准备完毕。余当即率领必要之人员先行河川侦察。架桥的先决条件要先明了的是河川在战术上的关系、敌我军的态势,以及河川本身各部之状况(河幅、水深、河底性质、水位、流速、流域、上下游以及两岸之情形等)。但是在这种严寒地带河水结冰的时候来架设桥,像这些先决的条件,就无法全部明了。因此只可先侦察了一个大概的腹案,再搜集材料数量。在搜集材料的期间,老是感觉到有几个难题:如解冰后水位之高低(涨落水之日期,河幅宽度之测定)、流速、流线等事先无法知道,因此就无法决定桥之种类、和架设之方法,以及所需用材料之数量等。这是我十年来未经过的有这么困难问题。以前在工校和远征军当教官的时候,都未遇到这么困难,也没有碰到一个学员生问过这么难的问题。也是因为那是在我国南部的关系吧?大家都不关心去研究这问题。因此不但弟兄们在气候上受尽了辛苦,就是官长也似乎是束手无策,欠缺寒带经验似的。

    当时只可多准备些材料和架设方法,待河冰溶解后始能着手在图上设计和决定架设方法等。经过七八天以后,天气渐暖,河冰开始解融。但在解融的三两天内仍不能架设,因水位涨落无常,并有巨块冰排破浪汹涌地往下不断地流着,一直流过10天以后,水位才见正常,这才开始着手架设,还是在冰天雪地里。给我们工兵的一个新经验,也可以说经验一定是困难中得来的。

    在当时情况限制之下,三处桥梁期待早日完成。但当时为了河水涨落无常以及为了物力人力不足,只有向当地征集百姓协助。所以在架桥的几天,河畔上都拥满了红男绿女老兵残将的百姓兵,兴高采烈地在帮着架桥。那个时候的弟兄们也都成了他们的工兵指导官。因此我也常常骑着马到河岸上去督导着他们。只是在我一到河边的时候,弟兄们在这几百个民工中就要先喊个立正的口令,这是表示军队的礼节。可是一般百姓一看到我,他们就以为官来了,工作就应该快一点做了。因有此原因,我也常常到河边去看架桥,在无形中就增加了工作上的效率不少。

    这样经过了三天之后,终于完成了。军民合作的三座桥梁,在表面上看,这三座桥似乎是简易,可是在这风沙飞舞、冰天雪地里说起来,这又谈何容易?这都是每一个弟兄身上的热度和百姓赤诚的热心,筑起来的,它又是多么伟大呀!这就是得民和失民不同的地方。所以这是值得我追念的一点。

    讲起架桥来亦非容易,一个架桥指导官常常为了气候、时间和情况上的关系,不能完成任务而死。但是人之能力有关系,可是命令与当时的任务是否适当与合理亦有关系。当三座桥完成的时候,看着那一辆一辆的汽车和人马平平稳稳地走过去,心里又是多么愉快呢?从困难中得来的愉快便是真正愉快。记得在浑河、辽河、太子河三处桥梁完成的时候,当时心里比什么都清爽都快活。

    当这三处桥梁完成的这一天,我即赴师部向师长报告架桥经过。当时见了师长,他正在拿着电话站在一张划有红蓝墨水的地图下在指挥着前方作战。他的态度是那么庄严,使人联想到前方的战事。在师长百忙中,我向师长作一个短短的架桥经过报告。师长听到这三个桥全都架通之后,他从那副庄严可畏的态度里头,露出一些微笑来。

    录入校对:杜致童

    来源:新编第二十二师出关周年纪念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