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接收与沦陷纪痛
回到目录页作者:金戎
原载于《东北文献》第1期 1974-08-01
东北九省军事接收
当民国三十四年的年头岁尾,二次外交接收东北,中俄双方尙在敷衍之际,当时的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却留在北平,筹划另一个接收的步骤,对于这种外交接收,已不存任何幻想了!
不但熊氏如此,就在中枢方面,也不再坚持外交接收的原则,而开始进行军事部署。外交接收,尽管进行,但那是一种表面上的工作,实际方面,已侧重在军事工作上面。
东北九省保安司令长官部,于民三十五年(一九四六)一月初,正式成立。司令长官人选,发表的是原任昆明防守司令的杜聿明,(后被俘投匪成了叛逆),参谋长是赵家骧,总参议是张学良的介弟张学铭。
那时我方准备入东北的部队,都是美式装备,曾经远征过印缅的劲旅,如孙立人、廖耀湘、陈明仁(后投匪)等部。
这些部队是先空运至广州、上海等地,然后由船舶运输,分别在天津、塘沽、秦皇岛等地登陆。因此,有许多较为笨重一些的武器,都未能携带前往,以致使国军在战斗力方面,大大的打了一个折扣!
原来,在胜利之初,由于东北问题的复杂,据说曾有外人向 蒋先生提出建议,要求他「放弃东北」,或是把「东北交给国际共管」。
前者是想以退为进;后者是想要利用国际间的压力,以制止苏俄的侵略野心。经 蒋先生考虑的结果,认为这样做非但有损国家的主权,也丧失了国家体面,终于严正的加以拒绝!那时 蒋先生曾说:「十四年来我们的忍辱负重,以及八年来的浴血抗战,究竟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收复东北的失地吗?如果抗战胜利之后,叫我们放弃了东北,那不等于八年抗战全无意义了吗?」
蒋先生又说过:「没有东北,就没有华北;没有华北,就没有中国。这个放弃东北意见,我们是不能接受的!」
在这个时候,我想谁都会以 蒋先生的话为然,因为往深远一层看,中国失去了东北,中国就永远会没有安宁的日子。以往事为例,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导源于「九一八」事变,那么,今天已经可以显明的使人看得出来,中国大陆的变色,还不是由于中国首先失去了东北!
为了时机迫切,杜聿明于在昆明接受东北新命的次日——民卅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就率领了一部份高级幕僚,乘专机飞往南京,分谒最高当局及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军政部长陈诚等,请示机宜。十三日早他卽飞往上海,当日下午,又匆匆飞抵北平。
他到北平的时候,我们都到南苑机场去欢迎他,当晚,又在他的临时旅邸,和他畅叙东北问题。
此时,我已摆脱了东北行营的职务,而转在北平第十一战区供职,因此,格外的便于和杜氏交谈。我们从东北的外交、军事、政治、经济,谈到苏俄、伪满、中共和日俘等项问题。
我告诉杜氏:同苏俄这样的对手打交道,除了力量外,一切都是白费!
我又说:苏俄红军在东北对付我们的唯一手法,是在外交上使用阻挠的手段,以拖延接收时间,而在暗中培植中共的武力,等到中共武力培植成功的时候,它们就可以借口这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叫中共出面替它们打天下。我们对付共党的策略,是一面要同它们保持外交上的接触;一面运用我们自己的力量,先造成接收的事实。
对于东北武力,我建议杜:应该运用革命手段,收编那些尙未被苏军缴械的伪满军队,和注意吸收伪满军官学校训练出来的那批学生,以及经过严格训练的一百几十万东北壮丁,不要叫他们走到其他阵营里面去。
在这次谈话中,杜曾表示要我再到东北去帮他的忙,可是我自从飞赴长春搅了一次外交接收,颇有精疲力尽之感,已无意重作冯妇,只好婉言相谢。
浩浩荡荡王师出关
十四日——也是杜抵北平的次日——他就派赵家到秦皇岛去设「前进指挥所」,以便推进军事工作。
那次国军出关的部队,计有石觉的第十三军,王铁汉的第四十九军,赵公武的第五十二军,周福成的第五十三军,曾泽生的第六十军,陈明仁的第七十一军,卢浚泉的第九十三军,孙立人的新一军,廖耀湘的新六军,李鸿的新七军,以及罗友伦一个二〇七师的青年军等。
总计那次出关的部队,是十个军,一个靑年师,兵力不下卅万人,而且都是美式装备,出国远征过的劲旅。这许许多多部队,并不是一次出关,而是先先后后,分别投入东北战场的。最先由山海关正面进攻的部队,有五十二军、九十三军、六十军三个军;由北古线进军的部队,有十三军一个军;打出山海关以后,由葫芦岛登陆的部队,有七十一军、新六军;攻克锦州后由营口登陆的有新一军、新七军两个军。
以这些勇敢善战的部队,去打那些武器低劣的共军,无论量与质,对方自然都不堪一击,所以,国军初展身手,即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匪军此时节节败溃的情形,和以后国军失败的情形,完全没有两样!
这些精锐部队,何以在后期作战中变成不精锐了呢?这除了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外交上的种种因素以外,其中还有两项秘闻,一向未为外人所透露的,值得在此一提:
以廖耀湘的新六军来说,它是机械化部队,曾经远征印缅,蜚声国际,但是当它空运到上海的时候,因为限于飞机运输力的关系,完全是轻装,所有笨重一些的机械化武器,并没有随同运来。
据上官云相将军后来告诉我说:当廖耀湘到上海的当天晚上,就去看他,上官知道了这种情形之后,就曾对廖耀湘说:
「你们恃以骄人的,就是这些重武器,如果你们不带这些东西走向战场,你们的优越条件不是全丧失了吗?」
上官云相是久历戎行的老将,他这种说法,自然有其独到之处。可惜的是,那时的远征将领们因为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回来,既骄且纵,那里又把区区的中共军队,放在眼里!
所以当时廖耀湘的意思是:凭共党那些破烂不堪的军队,我们即或不使用重武器,也一样可以打败它们,言下大有自满之意。
国军旣决定大举出关,其次便是补给问题了!任人皆知,我军旣然是美式装备,当然是需要美式弹药补充,我们的兵工厂,是造不出来这种弹药的。
可是,自日军投降以后,美军对于我们的军火援助,就一律停止了!外援既告中止,我们只有靠仅存的那点弹药,同共军作战。战事旣经展开之后,仅存的那点成品,又能经得住几次战役的消耗呢?
在我们初次出关进行外交接收时,自然是以东北行营为主体;现在军事接收了,当然重心又转在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方面去了。在军事接收的初期,东北行营已没有随军行动的必要,所以行营就留在北平,暂时办公。
半天工夫克复榆关
保安司令长官部,为了便于指挥军事行动起见,已推进到秦皇岛,杜聿明本人,也于十五日那天,便乘专车抵达该岛,坐镇指挥。
秦皇岛是华北不冻港之一,港湾内海水极深,可以停泊巨大船只,开滦矿务局运出之煤,大多由此港运出。该岛从一九〇一年辟为商港后,街市商业,日臻繁荣,俨然为一粗具规模的现代化港口;它的位置,在山海关——俗称天下第一关——以南,两者相距不过三十里,就军事意义上说,它的形势,是极为重要的。
至于山海关,原名「榆关」,为河北省临楡县治所在地,更是历代用兵的地方。
山海关南临渤海,北接燕山,此外再以长城之险,扼制着关内外的咽喉,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地方。但是现代的「立体战争」中,它的价値虽已与以往不同,但仍不失为在军事上「易守难攻」的所在,那时守山海关的共军,是「冀、热、辽边区司令员」李运昌部,它门一共有三万多人,又征集了一部份民兵,就凭借着长城上的「义院口」、「九门口」、「角山寺」这几处险要的地方,构筑工事,准备阻挡国军的出关。
其实,从各方面所搜集到的情报,加以综合性的判断,匪军进入东北的部队,绝不止这么一点点。此外,还有什么张学思、吕正操、万毅等匪部。
据说,那些部队都到北满佳木斯、嫩江、北安等地,接受苏俄武器和扩充军队去了。只留下李运昌这几万人,叫他们分守山海关、锦州、葫芦岛这几个比较重要的城市,企图阻止国军向东北进军。
当时共军在战略上的最高决策,是采取拖延的、专守防御的战术,其目的不外乎是:争取时间,以掩护它们新军装备训练的完成。
所以,当国军一战而击败李运昌的第一线守军之后,它们连第二线的接应部队都没有,就一败而不可收拾的溃退下去!
山海关之战,从攻击开始到占领,也不过半天功夫,首先,国军左翼攻占了九门口、角山寺;以致影响到共军的正面,也无法防守,不得不放弃阵地,仓皇退出山海关,所有市内的各种设备,都来不及破坏!
此一不世的雄关,就于十六日那一天正午,被国军轻而易举的克复了。这一战役,可以说是国军军事接收胜利的「第一声」。 攻下锦州弹药用光
按当时情况来说,国军除了兵力上占绝对优势之外,将士的用命,以及国军士气的旺盛,也占着绝大胜利因素。
所以当国军攻占山海关之后,可以用「所向披靡」四个字来槪述一切。十八日克复绥中,廿日攻占葫芦岛、锦西、廿四日再克复锦州。沿途的共军,并没有大规模的抵抗,根本就未发生过激烈的战闘。此后的进展,不过是行军、捜索称扫荡战的延长而已。
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的参谋长赵家骥,诗酒风流,不失儒将本色,当国军攻占山海关之际,他曾赋七绝一首,以志所感,一时传诵军中,那首诗的原词是:
渤海月明夜不波,角山依旧傍沙河;
重临无限兴亡感,亲领雄师夜渡过。
打出山海关,乃是件大事,十四年被日伪窃据的东北,算是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捷报传来,举国欢腾!
为了军事形势已发展到了关外,此时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也率领高级幕僚多人,以及东北各省主席等,赶到前方,随同作战部队,一致行动。
担任作战的部队,轻装追击,行动上当然比较快捷,卽使沿途桥梁有些破坏部份,也阻碍不了它们的行动。只有辎重部队,都是大小车辆,携带笨重,无法追随前方部队;因为前后呈脱节之象,无形中就影响到了国军的补给问题。
说起来算是一个惊险镜头:当锦州被攻克之后,国军所携带的随身弹药,也就大致用光了,辎重部队,一时之间尙追不到,唯一的办法,便是要由北平方面空运弹药,才不致误事。但经锦州前线部队和北平连络的结果,始知北平方面无飞机可派,这一个难题,确使前方主将搔耳抓腮,为难万分。
柯克上将从天而降
恰好,那位好称「中国之友」的美国海军西太平洋舰队总司令柯克上将,那天上午忽然飞临锦州机场。柯克本来驻节青岛,是因为听说国军在葫芦岛和营口登陆成功,所以才亲自到前方来看看的。他的从空而降,熊式辉等自然大表欢迎,热情接待。在晤谈之间,就和柯克提到了这个弹药补给问题,请他加以帮助,最好是借重美国的军用飞机,代为空运几次,以应急需。
当时并告诉柯克上将说:「目下如果弹药接济不上,万一共军乘夜反攻,局面非常危险!」
柯克将军对于这件事,倒是非常的关心,他聆悉这种情形后,便立刻用电话和北平的美军取得连络,果然,在几小时之后,北平的美国军机,便将弹药送到了锦州,机场的设备不佳,每次只能降落三架,先后一共八次,才把弹药输送完毕。
那次的共军,在国军的穷追之下,只有逃窜的份儿,根本无力应战,假如那时它们的情报灵通,真知道国军弹药缺乏的实际情况,扭回头来,对锦州是否能守得住,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锦州是走出山海关后第一个重镇,它是辽宁和热河省的咽喉,有铁路线四通八达,东去沈阳,西到山海关,南至营口,北去热河。另外还有支线至葫芦岛。此外,尚有大小虹螺山、小凌河、女儿河,纵贯东西,实在是军事上必争之地。因为锦州形势重要,所以国军于攻下葫芦岛及锦西之后,席不暇暖的,卽展开对锦州的攻击战,十一月廿四日开始进攻,廿六日,即完全加以克复。共军溃退后,被国军俘获和向国军投降的,也在万人左右,经加讯问,据大多数的口供,都说是被裹胁而来的陕北老百姓。
国军进驻到锦州,辽宁的地方就算收复了一半,该省省主席徐箴,便公告宣布就职,这是在军事接收下,东北九省中第一位先到任的省主席。
接收沈阳空无所有
由于共军的望风披靡,熊式辉这时就和人们说笑话,把共军叫做「豆腐军」——隔了不久,共军由于吸收了东北的壮丁,把它们投入战场中去,战斗力忽又转弱为强,并对国军迭次发动攻势。熊氏这时又改变了调侃的语调,他说:到底是东北的气候冷,「软豆腐已经冻成硬帮帮的了!」妙语解颐,闻者捧腹。
这两个月里,正值隆冬时分,东北的气候经常都在零下廿度左右,由南方调到东北去的部队,实在有点吃不消。有一次,熊式辉集合新一军的军官们讲话看到许多人冻得咳嗽不止,另有好多人的脸都冻青了。熊氏知道这是他们身上的衣服单薄,抵抗不住关外的严寒,于是马上命令兵站人员,把运到锦州的皮大衣,赶快发了下去。但兵站机构是属于联勤总部的,他们在未接到上级命令以前,竟不肯接受熊氏的命令。
熊氏当时气愤的很厉害,认为这是军事时期,那容得这样拘泥形式,便把兵站人员找来,当面申斥了他一顿,最后还告诉他:「发错了由我负责,如果你再延迟,我就杀你的头,以为违抗命令者戒!」在熊氏盛怒之下,兵站人员又焉敢违抗他的命令,只得勉强「遵命办理」。
在国军进行军事接收期间,只有沈阳一地,未经过战事,是由苏军手中和平移交过来的。
沈阳是东北的工业区域,可是,当国军由苏军手中接收过来的时候,这里的工业设备,已全部被苏军搬走一空,我们得到的只是一个空空洞洞的外壳!
两天后, 蒋先生也飞临东北巡视,在沈阳驻节了三天,对东北的现状,表示极端关切。除了亲自视察以外,还接见了地方耆宿,垂询一切。
不过,在国军开始向关外用兵的同时,前线已获得情报,说佳木斯一地,就存贮有苏军向日伪军缴械的三八式步枪约近百万余枝;此外,日式飞机也有一百五十多架,战车达一百廿余辆。据情报指出:这些武器,苏俄都准备用以装备**彪的军队。当时国军方面,自以为调出十个军的强大兵力,投入东北战场,是足以消灭共军而有余,谁又能料到,以后竟会出现那么悲惨的结局呢!
录入校对:鱼珠前航道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