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廖耀湘相关的文字资料合集

Memorial for General Liao Yaoxiang

    中国远征军军粮筹办补给经过节略①(1942年)

    回到目录页

    录入校对:观棋不语

    来源:《民国档案》2017.02

    甲、筹办经过

    (一)第一阶段:从最初签请委座在缅购粮起,至加强团归还建制时止。

    (1)筹议情形

    民国三十年七月,奉委座蒸川侍六第4188号代电,以据报敌人粮食一向仰给缅甸,我欲制敌死命,除策动英政府禁止以缅米资敌外,应即大量向缅采购,利用思茅、猛勇与思茅、孟连、腊戍等路,用驿运至滇黔川各地,以救国内粮荒,并免资敌,饬即研究办理。本部当以思茅、猛勇等路线均系滇缅边境小道,地形险阻,通行为难,开办驿运,事实不易办到。同时第五、第六两军准备开滇策应缅境作战,所有昆明以西各要地均应先期屯粮,似应由缅购运。经按上项意见,签请饬下粮食部在缅购米十万大包,由云南省政府自曼德勒水运至八莫,再循陆路转运腾冲、保山等地,由驻滇军粮局建库保管。至思茅、宁洱一带,亦为将来作战重要地区,并请饬下粮食部委托云南省政府就地搜购或购缅米运屯,以备军食。旋奉同年八月五日令一利湘字第二四八六号指令,如拟照办,同时分令军政、粮食两部及云南省政府遵照办理。此为第一批缅米筹议购办之大概情形也。

    同年十月,第九十三师奉令编足步兵一团加强编制,限令十月半以前到达车里、佛海,候令入缅。应需给养经由军事委员会外事局商主任震商准英方,自三十年十一月份起,按月由缅甸掸省运济米十万公斤,即一千大包,送至中缅交界之打洛地方,由我方接运至车里、佛海转发部队食用。此项运费在打洛以前由英方负责,连同米价在英国借款内扣抵。自打洛内运,核定月给十万元,先发三个月,另发仓库设备费二万元,共计三十二万元,由本部签准总长何批准,饬由军政部专案汇交龙主任支配应用。运输责任责成车里、佛海两县办理。嗣加强团进驻蒙养,九十三师其余部队推进车里,原商定按月运济之一千大包不敷食用,复于十二月签请总长饬外事局洽商英方增为每月二百吨,即二千大包。

    (2)购办机关数量及其分屯地点

    关于第一批缅米十万大包及思茅、宁洱购米五千至一万大包,前者奉准由粮食部委托英方在缅采购,后者由粮食部委托滇省政府在滇南就地搜购。缅米部分原定分屯腾冲、保山等地,旋徇龙主任电请,以滇缅路改道,该项缅米请改屯保山、龙陵、遮放一带,经呈奉军委会复电照准。嗣以昆明及滇西部队增加,需粮额巨,复经改定以七万包运屯昆明,以三万包运屯保山至畹町沿线。最后基于军事部署,核定连同第二、三批缅米并案分屯保山至腊戍线及腊戍以南地区。至思普方面之一万大包,核定分屯元江、墨江、思茅、宁洱四地,每地分屯若干,视情况决定。其英方由缅运济加强团之每月十万公斤,核定分屯车里、佛海各五万公斤,除食用外,有余作为屯粮,以备必要时之用。

    (3)实际购屯情形及其交接数量

    粮食部对于采购第一批缅米,奉令后即经签奉核准于英借款项下拨款,购买缅甸龙东生百分之二米一万英吨,即十万大包,并电伦敦郭次长泰祺在英与斯提尔公司接洽订约。据报约于九月中旬订妥,共计八条,其内容大要规定先交五千吨,每吨连运费十一磅,在仰光交货,由卖方备车运至腊戍,余俟第一批交有成数,再行确定价款,陆续交付。上项约定办法经军粮计核委员会商讨,以缅甸铁路仰光至腊戍段运量甚小,如运缅米,势将影响其他内运物资。经决定,应将此项缅米改在八莫交货。八莫以前运输由卖方负责,我方驻仰光代表指定交通部曾次长养甫担任,一切计划由本部俞部长负责全权处理。旋以八莫交货滞碍甚多,几经筹商,决定改在腊戍交货,并定自十一月份起至三十一年三月止分批交清。运输方法由粮食部就所购美国新车五百辆内拨出两百辆,以五十辆挂用缅甸牌照留在腊戍,以备由缅运至国境,以一百五十辆控置昆明,以备接运至滇。惟因局势剧变,粮食部所拨新车须运其他重要军品汽油入境,仰米则先运至腊戍,视情况再定。卒因仰光失陷过速,此米除运芒市、保山等处约二千一百大包交四十九师加强团食用外,余均存仰光损失。

    思茅、宁洱方面之一万大包,在卅年年底业由滇省政府责令办足九千大包,计沅[元]江一千包,墨江二千包,思茅、宁洱各三千包,由各该县府分别妥管备用。此项军粮经核定,在该省三十一年度配拨军粮原定六十万包数内合并计算。

    车里、佛海方面,英方运济九十三师加强团及该师其余部队之米,原定从卅年十一月份起按月运交十万公斤,旋请增为二十万公斤。嗣以景东至打洛路小难行,运具缺乏,以致运量小、行程慢,十一月份颗粒未交,至十二月份始行运到。至三十一年三月止,车里县府实收到一,七五六小包,每包五十磅,佛海县府实收到一三二,四一四斤。自兹以后,因九十三师全部入缅,由英方迳行补给,该方面军米即未运交。

    (4)麻袋准备及包装情形

    粮食部所购之缅米,约定由卖方斯提尔公司备办,用双层布袋包装,每包两百市斤,原饬改装小包以利输送,后因沿线接运均系火车、汽车直运,均未改装。思普方面之一万大包所需麻袋,系由驻滇军粮局准备,按每包四十市斤包装。在车里、佛海所收之缅米系由英方准备麻袋,每袋五十磅,约合四十五市斤。

    (5)军盐屯备及副食物准备

    英方对于车里方面之加强团给养仅允接济主食,军盐及其他副食物则仍由我方照例发给副食费,交其就地自办。但本部为期有备无患起见,仍饬昆明兵站总监部由滇南运屯军盐五万市斤至车里、佛海屯储,惟因该线道路崎岖,瘴疠复重,不易运输,至今迄未遵行。

    (二)第二阶段:从第五、第六两军入缅日起,至腊戍转进前夕止。

    (1)筹划情形

    本部前以第五、第六两军须策应缅境作战,所需给养曾请粮食部委托英方在缅境购米一万吨内运滇西分屯,经过情形已详第一项之所述。三十【一】年二月缅南战事发生,我军陆续入缅,其给养除由军事委员会外事局商准英方逐日供给外,为防英方供给不继,我方应有充分屯储准备,以防万一,复经商请粮部委托英方再在缅境购办二万吨。旋虑英缅当局办事迂缓,难应急需,并请发给现款,委托中央信托局驻缅分局就曼德勒附近自行收购二、三万吨。此为第二、三批缅米筹议购办之大概情形也。

    此外,基于军事需要,复于三十【一】年三月商准军政部同意,饬由驻滇军需局发给缅币十万四千盾,交由第五军委托缅境华侨就地采办一个月食粮,计八千包,第六军五千包,自行收屯,以备必要时之用。

    (2)购办机关数量及其分屯地点

    关于第二批缅□[米]二万英吨(即二十万大包)及第三批缅米二、三万□[英]吨(即二三十万大包),前者由粮食部委托英□[方]实珍公司代办,后者委托中央信托局林经理□[世]良在缅自行收购,另由该部派缪钟秀君协助办理。第二批二十万包原定分屯察兹、棠吉、曼德勒、梅苗、西萉、腊戍等六处,旋以我军部署变更,为适应军事计,经改定,连同第一、三两批购米,以三个军六个月份用量,计米二十六万四千大包,分屯腊戍以北地区;以两个军四个月份用量九万六千大包,分屯腊戍以南地区,另于腊戍至保山线预屯准备粮十四万大包,实际分屯地点由远征军兵站请示第一路司令长官决定。嗣因缅局变化过速,此项计划迄未实施。

    (3)实际购屯情形及其交接数量

    第二批缅米粮食部系于三十【一】年一月电伦敦郭次长转向英方在缅采购,仍委托斯提尔公司代办。据郭次长电告,此项粮款已得英方同意,由信用贷款在伦敦拨付。迨仰光吃紧,斯提尔公司迁到腊戍,曾由粮食部驻缅专员史公载与该公司洽定,允予如数分批供给,惟该公司以未接到英伦总公司饬购命令,迄未着手。委座三月莅缅,与缅甸总督会谈,本部俞部长亦在座,曾提及此事,并得缅督允予协助。其后复经一再致函缅督,请其在公文未到以前先行着手办理,无如该公司一味推诿,直至腊戍转进尚未购交。此种延误实因英缅当局对于订购手续始终未曾确定,致贻该公司以推诿口实。

    第三批在缅购米二三万英吨,粮食部接到本部俞部长在仰光所发巧午电后,即经电准中央信托局电复,已饬驻缅专员沈祖同迅代收购,并催林经理世良速往赶办,旋又加派缪钟秀前往办理。同时电伦敦郭次长再商英当局,即电缅政府尽量予我便利,一面呈由何总长函请英国军事代表团邓烈斯团长转电驻缅英军部胡顿将军,请其予我协助。中因沈祖同不肯接受粮食部委托,改派缪钟秀前往,又迟迟其行,致稽时日。其后幸得华侨洪天度之助,在曼德勒附近购妥一万大包,分在交水、新强交货,另在河滨购到三千大包,雪北三六八大包,均就地拨交。惜因购到时间过晚,及至总监部饬派站库分往接收,及林总监等亲率车辆前往督运,而敌业已迫近,除据报接收六二五大包、一百中包,一部转发第五军转进官兵及伤兵食用,一部损失外,其余均未及接收,据报撤离时已作紧急处置。

    至最初所购第一批缅米一万吨,除已交二百一十吨运至保山、芒市补给第四十九师外,仰光失陷均经损失。迨我军进入缅境,由本部俞部长及粮食部派员与英缅当局几经交涉,始允在腊戍再交一千吨、水波一千五百吨。在腊戍交者因瓦腊段铁道拥挤,据兵站报告仅接收七二四大包、三七四中包、八四二小包、又小豆三小包,其余一并改在水波交货。迨事机紧迫,即饬由火车装运卡达,再由卡达转运八莫,终以部队转进过速,未及接收运出。如何处置尚未据报。

    此外,由缪钟秀等在瓦城抢运军米一千四百八十五包,交腊戍中缅运输局仓库收存六百六十包,其余六百六十包据报已运畹町存储中信局运输处,如何处置尚未据报。

    以上各案缅米,除由粮食部派员就近洽办外,中经本部长、参谋团林团长、远征军兵站林总监等在缅与缅督及英军部马丁参谋长、伊尔斯准将、缅府农产管理委员会开会商讨,洽催凡五次,最后并建议缅督成立联合供应委员会,以统筹缅甸军粮之收购运屯。我方由林总监参加,任主任委员,粮食部派林世良参加,史公载协办。惟成立未久,缅甸局势即已突变,致未发挥效能。

    (4)麻袋之准备及包装情形

    委托英方代购之米麻袋均由经办之斯提尔公司准备,按照我方规定重量分别装包。粮食部以现金自购之米,其所需麻袋,系由承商包装,另由侨商洪天度在交眉购获八千七百条,据云已交兵站总监部提取。

    (5)马粮准备情形

    马秣一项原由军政部发给,马干交由部队自办,国军入缅后,一并商由英方供给。本部诚恐英方接济不及,曾于准备军粮时同时拟具马粮准备原则二项:

    • (一)应屯马秣按马骡五千五百匹计算准备。
    • (二)麸草体积过大,运输不便,仍照向例办理,至豆料一项,依上列马骡数字以十个月计算,共准备豆料六百六十万市斤,马盐三万斤。
    • (三)豆料由军政部签请委托缅督代为购办,盐就滇省所运军盐内拨用,豆、盐两项办妥后分别拨交兵站接收,依军粮之配屯地点运屯备用。惟此案军政部方面因签办手续关系,迨至定案,而腊戍已失,遂致不及举办。

    (6)军盐屯备及副食物准备情形

    入缅国军所需之食盐及副食物原经商准英方连同主食物一并逐日供给,嗣因仰光失陷,盐场尽失,来源断绝,印度运济亦有未能,部队需盐概经由英方改发代金,交由部队自办。本部以入缅国军不可一日淡食,爰于三十一年三月商准财政部在滇省昆明及大栗树两地各提军盐五十万斤,共一百万斤,利用中缅运输总局回程空车陆续运缅,依军粮之配备分屯应用。截至腊戍转进,据报已运出十一万余斤,但到腊戍者仅二万四千余斤,实际情形未据续报,未经运出之数均由昆明兵站余库就地接屯。此外,第六军九十三师防地内景东附近军盐尤感缺乏,另请财政部饬在滇南石膏井盐场按照官价售给该部六万斤,由吕师长派员携款迳往购运接济,盐款由该师在所领英方副食代金内支用,自向英方报销。

    至副食物一项,经商得军政部同意,饬由驻滇军粮局在昆明购到黑大头菜及冬咸菜各十万市斤,火腿罐头四万八千罐。上项副食物直至腊戍转进时始行购到,未及运缅补给,其后第五、第六两军归国,曾经动用一部,动用数量另详补给经过情形。

    (三)第三阶段:从腊戍转进至第五、六军入印及归国时止。

    (1)筹划及办理经过情形

    入缅国军系于三十一年四月三十日转进,在转进之前后对于各部队尔后给养,曾按左列各项筹划准备:

    (子)在保山附近控置米五万大包

    四月初旬,本部以缅米购办进度过缓,分屯腊戍至保山沿线屯粮兼因运输无望,难期完成,同时入缅国军以少敌众,势将不支,为顾虑退入国境我军军食缺乏,经商请粮食、军政两部,饬在保山附近控置米五万大包,即就滇西各地三十年度征购征实军粮内拨用。迨至我军退入国境,第七十一军增援保山以西,此项军粮共已集中控置约两万大包,军食补给赖以无缺。

    (丑)八莫、龙陵一带及伊江西岸屯粮

    腊戍危岌之前夕,奉委座四月廿三日十九时及林团长转示廿四日十二时手启电,饬在八莫、密支那、龙陵一带及伊洛瓦底江西岸,由曼德勒经大打笃渡河,沿铁路线至那巴卡他到八莫道上分别屯备粮弹,另辟补给线路,以为我军后方基地。本部长奉令后,比于四月卅日自遮放急电粮食部指派专员星夜前往八莫、密支那两地迅速购办,及电军政部饬驻滇军粮局派员赴龙陵一带主办。旋粮食部仍派林世良、史公载两员负责,军政部饬由滇局指派专员负责。嗣以畹町失陷,八、密同受威胁,情势已殊,事实无法遵办,此案即经停止。

    (寅)遮放购粮四千箩

    大军转进遮、芒,军粮缺乏。驻滇军粮局郑副局长自腊戍退入遮放,即于辰冬电令在遮放与遮放多宣抚使司接洽采购军米四千箩,每箩二十五旧斤,约合六百一十三大包,所需粮价约卅万元,在粮食部购办缅米款内支付,由军需署梁处长垫借,限五月十二日前办妥,交多土司负责保管,部队来领随时给发。其后遮、芒、龙陵相继失陷,此米有无办妥补给部队食用,未据报告。

    (卯)腾冲区购米一万包接济归国部队

    五月十一日晚九时,奉总长何传奉委座面谕:第五军及新三十八师现由八莫、密支那分途向国内转进,腾冲为交汇之点,应速准备粮食。等因。当经电令昆明兵站陈兼总监及驻滇军粮局段局长迅即面呈龙主任,饬令腾冲一带地方政府在经过路线以迄保山之间,火速办米五千至一万大包,密屯备用。面饬由陈兼总监由保山兵站遴派干员,即日间道驰赴腾冲,秘密设站洽办上项给养。后因第五军改道,上项军米奉令改在保山、永平、泸水间各地区加强屯备,即经电令陈兼总监遵照办理。

    (辰)筹划第六军给养情形

    第六军自萨尔温江取道景东回国,经饬令昆明兵站陈兼总监于宁洱、墨江、车里设站所,按照全程每隔三日行程设置屯粮点,每一屯点屯备三个师六日份粮食,此项军粮即由思普区前购之九千包数内运屯。

    (巳)由印购办主副食物空运接济第五军

    新卅八师、新二十二师自缅入印,第九十六师及第五军一部由缅归国,以所经路线空无居人,无法自办给养。本部长于五月廿一日奉委座电话后,即于翌日率领必要人员飞印,就狄不鲁加方面购办大米、咸鱼、食盐等物,商请英美空军沿途投送各该部队食用。投送情形另详补给经过内。

    乙、运补经过

    (一)第一阶段:自加强团开赴车里时起,至归建出国时止。

    (1)补给人数

    推进车里方面之九十三师加强团约为三千五百人,嗣加入其余部队约为九千人(连加强团在内)。推进畹町之四十九师步兵团亦系加强编制,人数与九十三师加强团相等,嗣加入该师其余部队共约七千人。截至入缅时止,第五、第六两军全部加入,另附第六十六军两个师及宪兵一部,全部约十六万人。

    (2)补给管区

    加强团及九十三师其余部队规定,以景谷、宁洱、抚边江相连之线(线上含)以北,为前行营运输处管区,以南为该师兵站管区。至第五、六等军其他部队,规定保山以西为其补给管区。

    (3)补给办法及数量

    (子)九十三师及加强团

    该团由宜良乘车出发到石屏下车,再经元江、墨江、宁洱、思茅到车里,沿途给养由经过各县府准备供给。到达车里以后,经商准英方同意,自三十年十一月份起,按月由缅运济米十万公斤,分在打洛及大猛笼两处交由车、佛两县府,利用地方输力接运至车里、佛海,再交该团随行兵站接收,按每人每日两磅半之定量转发部队食用。在缅米未运到以前,系由车里、佛海、南峤三县就地购办供给,其后该师主力推进车里,加强团进驻蒙养,曾请由英方增为每月二十万公斤,但实际并未照数运足。截至该师全部入缅时止,所受缅米共为二一一,二七六斤,补给一一四,〇八四斤,賸[剩]余之粮由该两县保管,直至第六军转进回国始行食尽。

    (丑)第四十九师及加强团

    该师师部及另一团约三千二百人,所需米粮因当地购买困难,系由该地土司官借用,事后由保山存粮运还。另两团驻遮放约三千八百人,则由英方供给,计每人每日米二磅、肉半磅、蔬菜半磅、盐四钱、油一两,按日自腊戍输送至部队驻地。

    (寅)第五、六军及六十六军

    各该军陆续入缅,到达畹町后即按中英约定原则由英方逐日供给,在畹町至保山途中即由部队随身携足,均由经过地县府就三十年度滇省征购军粮内分别发给。

    (二)第二阶段:从国军入缅日起,至腊戍转进前夕止。

    (1)补给人数

    入缅国军计第五军约五万四千人,第六军约三万一千人,第六十六军约二万九千人,连同后勤人员及特种任务部队总共约十六万人。

    (2)补给管区

    第五军三个师及配属炮兵两营,使用于曼德勒以南铁路沿线及棠吉、雷高、包拉开(均不含)以西地区,其右翼与英军衔接,左翼与第六军衔接。

    第六军三个师及配属炮兵两营暨军直属部队使用于棠吉、雷高、包拉开(均含)以东地区,右翼与第五军衔接,左翼至滇缅[原注:“滇缅”二字似应改为“缅越”]边界。

    第六十六军三个师及宪兵两营任曼德勒、腊戍及其以北滇缅公路沿线之警备,必要时开赴前方策应第五、第六两军之作战。

    关于各该军补给管区,即依右列作战地域为准。

    (3)补给办法及数量

    大军出国作战,由国内追送补给,事实万难办到,在未出国之前,即经与英方筹商至再,必给养由英方在缅供给,始可不虞中断。嗣接获英国军事代表团二月九日复致总长函称:以华军补给办法,凡已开入缅境及在开缅途中停驻畹町之华军补给,均将由在缅英军当局供应。本部根据上项商定办法,即于二月二十三日电知陈兼总监查照,并就近转告杜、甘两军长及入缅兵站,迳向英军洽办。惟英军供给之主副食物,系逐日按照各军实有人数发给,部队本身毫无积余,在平时尚虞不继,一旦作战,断炊堪虑。爰于三月间按照入缅国军人数及商定主副食物定量品种,如大米、食盐、肉类、茶叶、青菜、油类、柴火、糖类、烟卷、火柴等,列具月需数量简表,送请外事局迅商英方,按每月或每半个月供给一次,先交我方兵站接收,再发部队食用,同时分电远征军兵站林总监就近洽办。

    迨至四月中旬,我军与敌接触,此项按日输送给养办法渐感困难。补救办法,我方一面在缅购办屯粮储备,必要时补给,同时发款十万四千盾,交由第五、六两军自办一个月军粮,并预发第五、第六两军,各一个月主食代金,于万不得已时就地采购,另责成远征军兵站及第五、第六两军,各就管区内英军存粮地点、数量切实调查,俾便接收其仓库粮食,由我方兵站自办给养。据调查结果,截至四月中旬止,各地所存粮数尚属充分,惟所得数字各方统计不符。根据林总监与伊尔斯谈话纪录统计,第五军地区计存一千四百吨,第六军地区九百五十吨,准备地区六千八百吨,后方区九百吨,共一万零一百五十吨②,但据冯高参向马丁准将处所得数字,则为五千九百五十一吨,而且存地亦有出入。我方准备原拟调查明确即予接收,惜因转进过速,致未实现,而我军给养终以我方多方准备,同时由各方面随时督促,使英方不敢松懈,故自入缅以来至腊戍转进,并未感觉缺乏,至英军补给各军数量究为若干,因未据报告,尚待查明。

    (三)第三阶段:从腊戍转进时起,至第五、第六两军入印及归国时止。

    (1)补给人数

    第五军原约五万四千人,第六军三万一千人,第六十六军约二万九千人,连同后勤人员及特种部队共十六万人,但实际入缅者不过十一万人左右,除去各战役损失,已不足十万人。迨至归国途中因长途行军,疾病侵袭,死亡相继,据报第五军直属部队仅余七千人,九十六师五千人,新二十二师七千人,新三十八师五千五百人,第二百师约八千人,第六军暂五十五师损失最大,全部约二万三千人,第六十六军损失较小,共有约二万五千人。以上人数系根据不完全之报告统计而得,实际情形仍有待于兵站精确之报告。

    (2)补给管区

    自腊戍转进以后即无补给管区可言,第五军、第六十六军一部经八莫、密支那转进,一部归国,一部赴印,第六军循萨尔温江经景东归国,第六十六军循滇缅路转进,其所经之地即为其补给管区。

    (3)补给办法及数量

    入缅国军原由英方供给主副食物,转进以后,英方所派补给官均已失却联络,无法供应。在英方存有军粮地点尚可利用,但行经之地多为间道,人烟稀少,在此期间,其补给办法,第五军全赖空运,第六军、第六十六军全赖滇省追送补给。此其大概情形,详细办法分述如左:

    (子)第六十六军方面

    该军入缅部队为新二十八、新二十九两师,在腊戍转进时,腊戍存粮尚多,均可利用。自腊戍以后至国境,因转变过速,预定屯粮计划尚未完成,仅饬由粮食部史公载等将所购缅米运存畹町六百六十大包,饬由驻滇军粮局副局长郑正在遮放向多土司购米四千箩,以备该军转进之用。嗣据张军长轸电告,以该军一部曾在新维绝粮,本部接电后比饬陈兼总监以汽车设法运济。嗣第七十一军增援保山、龙陵以西,复经电令陈兼总监从速将控置保山附近之米五万包火速源源运济。经此调度,该军粮食即经解决,直至归国时止,并无不继情事。

    (丑)第六军方面

    该军担任萨尔温江防务,自四月下旬战况转变,即向景东转进,尔时英我联络人员即已纷纷失散,该军各部队给养英方已断绝供给。据甘军长报告,均系由各部队就前预发之一个月主食代金,自行就地购办,但缅东均属山岳地带,粮食甚缺,采办极感困难。本部据电后即于五月中旬急电昆明陈兼总监,按照下列指示予以运补:

    • (一)昆明总监部已在石屏、车里、佛海、打洛之线,按每三日行程设置一站,每站预屯三个师六日份军粮,应速完成。
    • (二)在兵站运粮未到达以前,应商请部队尽量就所领代金自办。
    • (三)前饬在思普方面增购之米二万大包应速购备用。旋据陈兼总监电复,甘军已到达车里,小部警戒景东,正向思茅、宁洱回国。总监部已在墨江、车里、宁洱各地设站,转运军粮补给,所需军粮即就原购元江、墨江、思茅、宁洱所购之粮九千包及余存车、佛之缅米内拨用,不足之数由车里、佛海各县动用积谷四分之一。截至现在止,该军已全部到达思普地区,即在该区整训,应需现品全由兵站供给,自九月份起,并拟发给代金,就地自办。
    (寅)第五军方面

    该军转进时除原属三个师外,新三十八师孙立人部亦随同行动,归杜军长指挥,分数路回国。其中第二百师于四月三十日由腊戍向八莫、畹町间转进,五月二十七日到达边境,取道腾冲回国,六月间已到达,驻大理一带整训,沿途给养均行自行购办,到达滇境后始由兵站供给。

    第五军直属部队(欠工炮团)、新二十二师、新卅八师西向赴印,第九十六师及第五军直属工炮团东向回国。其沿途给养在葡萄、孟关以西尚可就地采办,以前均系利用英军原遗留之粮食及就所领主食代金就地自购。自葡萄起,以沿途尽属高山,又值雨季,所经之地空无居人,无从购办,全系自印度方面以空运补给。兹将经过重要情形摘述如左:

    A.渝、昆两地试验空运及准备经过

    五月十五日上午七时奉总长传示委座谕令,速筹划用飞机运送粮食、弹药补给第五军,每天以送十吨。当即与成都空军毛总指挥、重庆周主任暨美国空军司令毕塞、副司令亚历山大等商定试验办法,同时选用印度绿腰新大麻袋分别灌装军米五十公斤者四包,三十、二十公斤者各二包,每包以三个麻袋套装,第一个麻袋装好即用麻线将袋口密缝,加套第二个麻袋密缝如前,用棕绳四根捆成井字形,棕绳捆扎时如用一根连续绕捆,恐经一经折断全部松散,故分用四根,以资稳妥,再套第三个麻袋,仍照以前手续密缝袋口,此外另于第三个麻袋缝口后再用棕绳照前法捆扎,但前者较富弹性,决定采用前者。于当日下午在重庆广阳坝机场试验投掷,所得结果在两千五百英尺之高度下投着地后,计三十、二十公斤装军米着地之一面虽有一包外面压破,内装军米毫无损失,惟内中两层麻袋破洞甚多,米质经过压力不免稍碎,成绩可称良好。至五十斤装军米在捆绳处三层麻袋多数破裂,军米则并未泼撒,仅显碎粉较多。此系就机场平坦且多草地抗力较小试验如此,倘在山地投掷,则所送军品不免易于损坏。

    昆明方面据陈兼总监报告,系将米、盐、咸菜一律装成小包,每包净重十公斤,用双层麻袋包装,中裹军毯或毛毯一层,密缝袋口,于五月十六日送请空军先行试验,离地一千五百英尺之高空抛下,未致破裂,结果尚佳。当将渝、昆两地试验经过及结果报告总长,奉批先询林团长有无必要再办。嗣准林团长答复,即与第五军联络,俟得复后再与空军洽办运送,同时以电话饬令陈兼总监准备包装待命,一面商由军粮总局依照实验结果之包装方法包装干粮十万份。原请以每十份为一包,包装形式依照干面包纸装面积及干面包十份之体积酌量装置,其包装材料内层以用篾篓,外层则用麻袋缝裹。倘篾篓限于时间未能购办,则用篾席或大篾篓改制,惟勿使过紧,俾存弹性,并请于每袋系以红布条标识,俾易寻觅。旋准军粮总局及重庆第一粮秣实验厂电复,系以每廿份为一包,内层每份包装系用布袋,外套麻袋二层缝裹,每包共重十市斤半,长十五市寸,阔十市寸,高五市寸五,装好后即日运送昆明,以便派机空运。此试验空运经过及准备之大概情形也。嗣以空运途程由昆至葡六百余公里,由印度定疆至葡只一百八十公里,距离既小,可以减少油量,多装粮食,每日往返三次,每次可送三吨,较为有效,故决定由印投送。昆明方面所已准备之主副食物至今尚未投送。

    B.由印度英美空军接济第五军情形

    第五军到达印缅边境后,本部长即遵委座电话谕令,于五月廿二日率领必要人员飞抵印度狄不鲁加,一面多方设法与杜军联络,一面在印准备粮盐,商请英美空军以飞机运送给养至英发、太洛、葡萄等处。截至七月三日止,计投送新三十八师米七千五百九十五磅,第五军及新二十二师米十万八千二百四十五磅,咸鱼二千三百四十磅,第九十六师米四万九千二百五十磅,缅币五万元,硬币二万盾,咸鱼四百六十磅,香烟二万五千枝(香烟系本部赠与)。其中投英发者接济新三十八师,投太洛者接济第五军及新二十二师,投葡萄者接济九十六师。上项已投之粮有时误投地点,有时包装损坏,实际仅能收到七成或五、六成不等,但预计新三十八师已足到达目的地之用,第五军及新二十二师已敷到新平洋之用,第九十六师除上项空运外,经葡萄时,曾承当地驻军沃浦顿上校代办米五百包,每包六十磅,预计已敷到达高黎贡山以西阿普塔之用。

    第五军到达新平洋以后,原拟向北转西循难民路线至里多结集,后据印度边区政治官郎白德面告,此路现值雨季,不能行走,若至半路山洪暴发,必致进退两难。爰更定改走新路线,经哈巴采至马格利达。惟此路山径狭小,人需爬行,重兵器及马匹不能通过,此外别无通路。当决定以哈巴采为中心,南段设立两站,一设新平洋,一设嚇卡拉喀或卡度街,由五军派先遣队前往设置,并在该处辟空旷场地,以飞机前往投粮;北段二站,一设哈巴采,派五军及兵站人员及翻译官、医官、看护、担架兵、工兵、挑夫等前往设备;一设仰隆,派张贡权率领同上官兵前往设备。该项人员均于六月二十一日由郎白德率领从马格利达前进,另派五军高级参谋随同,至新平洋与第五军联络。上项设站地点均须开辟机场,由英美空军按照应需粮食分别在各该地点投送。据报第五军直属部队及新二十二师于七月十二、十三两日前后离开新平洋,离去之前曾在该地投米十九万七千四百四十五磅,前进以后至七月底止,又在所经之哈拉卡、哈巴采、仰隆等地投米二十七万三千七百余磅。陆路设站人员均已到达办理接收补给,第五军及新二十二师、新三十八师等得到上项接济,已于七月底及八月上旬全部到达狄不鲁加,正向郎姆加输送,分别编整。所需给养,商请英方垫款,托美军驻印供应部主官惠勒将军代为购办,照实有人数补给现品。应需卢比概请英方照租借法案供给,不在五千万磅[镑]借款数内扣算,并商得军政部同意,在长官部内增设经理处,督饬各军师经理人员核实办理。

    此外,尚有少数伤病官兵数百人留驻新平洋至哈巴采一带,已由美空军另投新平洋米二万九千四百卅磅,哈巴采等处二万六千一百余磅,以备八月份一个月食用,九月份另行投送。同时由印度华侨及英国医官于八月六日出发,沿途前往收容,长官部亦在独城设站收容落伍官兵。

    九十六师到达葡萄后,原拟经孙布拉蚌、拖角、片马、云龙以至永平,后因在葡萄及孙布拉蚌遇见敌人,同时片马亦发现敌踪。为安全计,乃改由贡山、福贡经维西、丽江、剑川之线回国。在高黎贡山以西阿普塔以前,粮食系将葡萄等处投粮食用。查该师于七月三日至六日先后离开葡萄,在离去之前曾携有投粮半月份,离开以后又由美空军在拱路及狂澜铺续投四万五千磅,连同所送缅币硬币,当可在途搜购一部,预计可食用至阿普塔止。自阿普塔起即经昆明兵站于永平预设办事处[原注:办事处系设云龙非永平],于维西预设兵站支部,派员向西迎候,同时在福贡、贡山、维西购办军粮,在昆明提运食盐、咸菜运往补给,计运底[抵]密者三万三千余斤,拉马地二万零五百斤,另在拉马地、龙马登等处就地购补杂粮二万六千斤。现九十六师全部已于八月中旬到达剑川集结待命,此后给养当由兵站适时补给,不成问题。

    丙、得失原因

    我军出国作战,事属创举,事前计划,事后实施,均无成规可循,措置或未尽洽机宜,而补给则始终无匮缺,此部队出国以至归国凡半年间所可告慰者。检讨过去,即所以励将来,日后反攻谋算庶乎无失,斯编之作,其意在此,爰本经过,稽其得失如左:

    (一)关于第一阶段筹办补给者

    此一阶段中我军集中滇缅边境,部队初期仅两个加强团,中间增为两个师,最后则为三个军。其给养以在国境戍守需粮可由国内供给,而滇西、滇南粮食复有相当准备,当地亦非绝不可办,故虽英军供给,偶不适时,亦能不感缺乏。然保山以西,因运输困难,存粮无多,迨至大军云集,临时调拨稍感困难。至思茅至车里,瘴疠甚重,道路崎岖,运输军粮极不便利。车里至景东运具缺乏,英方供给之粮食难以如期,所幸当地尚可就地搜购少量,得以挹注。

    (二)关于第二阶段筹办补给者

    我军出国作战,无论主副食物,概请英方在缅供应,此一决策实至贤明,然其缺点在于刀柄在人,饥饱不能操之自我。幸我不失机先,在未出国之前即委托英方在缅代购屯米,其后又发款交由部队,委托华侨米商就地自购自用,并于管区内调查英军存粮情形,以为接收自办之准备。同时又开具应需数目,请求按月供应。虽其议未能一一做到,而此阶段中给养始终源源补给,而且转进前夕尚存米十余万大包者,上项措置使之然也。可见事豫[预]则立,有备始可以无患也。

    惟购运军米委购部分,因英伦订约手续迁延数月,致下缅米区沦陷,错过时机。自购部分亦因人选问题,稽延时日,不能及时采购。而已购者又复限于交通工具之缺乏、秩序之紊乱、缅奸之破坏、工人之离散、米厂之停顿、办粮机关之庞杂,以致无法碾米,无法统筹,更无法后运安全地区,徒招巨大损失,为可惜耳。

    向使早为之备,使我方屯粮计划从容完成,则新维一战,新二十九师不致绝粮,第五、六军转进回国,给养不致无着,而无谓损失应可减少至最低限度。

    (三)关于第三阶段筹办补给者

    此一阶段工作最为艰巨。盖当部队仓卒转进之际,筹办补给于给养缺乏之区,当此之时,所赖最高长官敏敢果断,毅然赴印主持空运,同时在东西远道设站,实行追送补给,使数万饥疲士众先后到达安全地区。此实为抗战以来,补给中最艰巨而最成功之一役。至兵站人员在此役中所表现之英勇负责,确实处处达成任务,亦有足多者。

    然而第五军在转进途中,适值雨季,山洪暴发,至以草根树皮果腹,厥状之惨,前所未闻。此则由于不知当地天时地利,对于路线一再更改,驯至遭遇不可避免之损失,兵站固无能为力也。

    丁、检讨意见

    依据得失原因第一项,滇西之保山以西,滇南之车里、佛海为入缅要道,而当地均为缺粮之区,且为我军后方基地,必先筹有足以进攻退守之粮食,始可用兵于各该方面。故当反攻之前,军令机关应将统帅部意旨、作战计划先事通知,俾便预作屯积准备。

    依据得失原因第二项,凡协同友邦作战不可过存客气,其给养固可由友邦供应,惟举凡我军管区内粮食之购办、交通工具之征雇、路权之管理、奸伪之清查,在在均与补给有关,必须由我方掌握管制,尤须于国内设立基地,在基地及其以前多屯粮秣,补给路线亦须多辟,庶可以资战守。

    依据得失原因第三项,空运不受时地之限制,为紧急时期补给之不二法门。今后兵站机关必须有空运之知识与经验及准备,空军部队尤须以一部分机队随时准备,作为空运,俾资急用。对于行军路线及天时地利,部队与兵站必须先事讲求翔[详]实调查,以免临时仓皇,东西莫辨,致师行绝地险地。

    谚有之未曾进兵先防败路。此次第五、第六两军转进,对此谚语果能先为之备,决不致多所损失,狼狈不堪。故进兵以前,凡败退之路线如何屯粮、如何补给、如何雇夫,以及当地资源情形,事先必一一调查明白,临时始可从容转进、步伐不乱。

    ①原件无时间,但该文首页有批阅时间为“九、六”,所以推测为1942年9月。

    ②此处数字相加不符,原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