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在战役初期,中国远征军的主要作战目标是保卫缅甸的哪条“生命线”?
答案:C. 滇缅公路(腊戍-昆明)
解析: 滇缅公路是当时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的最后陆上通道。保卫这条路的畅通是远征-军入缅的核心战略目的。这决定了远征军的行动必须始终围绕着“保护公路”和“确保回国通道”展开。
问题 2:在战役后期,杜聿明原定的主要撤退路线(密支那线)是怎样的?
答案:B. 是一条有公路和铁路基础的已知路线
解析: 杜聿明的第一计划是经密支那返回国内。这条路线是当时缅甸北部的交通要道,有公路和铁路(密支那-抹谷-八莫),是远征军撤回云南最合理、最安全的选择,并非“野人山”那样的原始丛林。
问题 3:是什么关键事件,彻底打乱了杜聿明从密支那回国的原定计划?
答案:C. 密支那(Myitkyina)于5月8日被日军占领
解析: 腊戍失守,切断了滇缅公路;而密支那的失守,则彻底堵死了远征军主力经由公路/铁路撤回云南的最后一条大路。原定计划已无法执行,杜聿明和第五军主力被迫重新选择路线。
问题 4:在回国道路被切断后,摆在杜聿明面前的“西撤印度”选项是否得到了盟友的保障?
答案:B. 没有...
解析: 这是一个关键的历史事实。当时英军在缅甸战场已全面溃败,正在仓皇撤向印度,他们并没有余力或意愿邀请数万中国军队入境。这对杜聿明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军事考量。未经邀请强行率主力入境,在当时情境下近乎“武装入境”。
问题 5:作为新38师师长,孙立人将军的“直接”上级隶属是?
答案:A. 第六十六军军长张轸
解析: 孙立人(新38师)与刘伯龙(新28师)编制上隶属于第六十六军(军长张轸)。
问题 6:鉴于密支那已失守,杜聿明最终决定穿越“野人山”(胡康河谷)的目的地是哪里?
答案:B. 前往印度雷多(Ledo)地区
解析: 这是最容易被误解的一点。在密支那(回国路线)失守后,杜聿明选择走野人山(胡康河谷),其目的地同样是印度,而非“回国”。这条路线是当时地图上标明的、通往印度雷多的另一条通道,只是需要穿越丛林。网上流传的“杜聿明坚持走野人山回国,孙立人坚持去印度”的说法,与事实不符。
问题 7:杜聿明选择的这条“野人山”路线(胡康河谷),在“旱季”是否能通行?
答案:A. 可以...
解析: 胡康河谷的“野人山”地区,虽然艰险,但在旱季(通常到5月底)时,河流水位低,瘴气较轻,是当地马帮和行人可以通行的一条小道。它并非一条绝对的“死路”。
问题 8:作为久经战阵的指挥官,杜聿明本人是否了解缅甸雨季的危险性?
答案:A. 知道...
解析: 杜聿明在战后回忆录和电报中多次提到,他完全清楚雨季的威胁。他选择这条路,是在回国(密支那)要道已失、西撤印度(英帕尔)又无保障下的无奈选择。他赌的是在雨季(通常5月底开始)大规模爆发前,率领部队抢先通过。
问题 9:(关键问题)1942年缅甸的雨季实际在何时到来的?
答案:B. 异常提早,5月初(3日-5日)就开始了
解析: 这是杜聿明和第五军最大的悲剧——“人算不如天算”。当他们5月中旬被迫进入胡康河谷时,本以为还有半个月左右的旱季窗口期,却遭遇了1942年一场异常提早且猛烈的大雨。暴雨导致河水暴涨、道路泥泞、瘴气(疟疾)肆虐,最终将这条“旱季通道”变成了吞噬数万生命的“死亡之路”。
通过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梳理出杜聿明决策的逻辑链:
因此,将杜聿明“走野人山”视为“愚蠢地选择回国”或“对雨季一无所知”,是一种简单化、脸谱化的误解。他的决策是在战场信息瞬息万变、盟友不可靠、回国要道已失的极端困境下,基于“旱季尚能通行”的经验而做出的符合当时逻辑的军事赌博——不幸的是,他赌输给了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