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之治军与论兵
回到目录页向华超
耀公将军,党国干城,允文允武,超群绝伦,精忠报国,肝胆照人,宅心仁厚,正德修身,刚毅廉正,军人典型,乃笔者生平最崇敬之长官,其治军严明,能教善战,谨就记忆所及,列举其荦荦而简述之。
一、论将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一将”指“将将”言,“将将”异于“将兵”,“将将”重在通才之磨炼、成熟,“将兵”重在专才之涵养有素。“将将”须在经验、与高深学问融为一体,而见其能;“将兵”则在以“公”以“勇”,以“诚敬”扩为“楷模”而立其业。孙子谓“道、天、地、将、法”,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笔者以为由闻知而见之“实践”、是为“将将”之全才。
国家兴亡在兵,天下强兵在将,有不可战之将,无不可战之兵,有可胜不可败之将,无必胜必不胜之兵。自古战争之胜败,非在武力之如何强大、而在将帅之超拔绝尘。耀公一身为国,南征北讨,战功辉煌,远征印缅、痛歼日寇,雪甲午战败之奇耻,东北内战尽愚忠,东出鸭绿江、北抵松花江、南薄石河驿,西克热河小库伦,大小战斗,数以百计,各重要战役,均以新六军为主力,军锋所指,相戒“逢六不战”,闻见远避。司马法曰:“凡胜三军一人胜”,拿破仑亦曰:攻略高卢者、非罗马之军队,而系凯撒;震惊罗马者,非加太基之士兵, 而系汉尼拔;侵入印度者,非马其顿之军队,而系亚历山大。笔者引伸曰:印缅歼灭日军,震寒寇胆者,非中国国军之士兵,而是“廖耀湘将军也”。故选兵不如选将,练兵不如练将,有优良之将帅,即有优良之军队,韩信可驱市人而战,即明证也。
耀公论将,辄以将材、将德、将志、将诫为重点,试申其义。
1、将材:
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论将曰智仁勇信忠。孙子论将,曰智信仁勇严。二者大同小是,取义至精、责望至严。盖智以折敌、仁以附众、信以必罚、勇以一气、忠以效命、严以一令。故将者,人之司令,三军兴之俱治也。耀公论将:在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气、有智谋。严明果断、以浩气举事,一片纯诚。尤须智谋足以知兵,器识足以服众,始为上选。
2、将德: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故治国治兵,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博学审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让约,所以自守;深谋远计,所以不穷。故为将治兵,宜先端己之德行,自高其品,正己而后正人。优良之才智,高尚之品德,深切之责任心,与健全之人格,乃为将者不可或缺之条件。耀公常言修己治人之道,在“勤于国、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之四语。更以乾刚以莅下、坤厚以载物、谦冲以得众、豫顺以行师,导礼齐德,敦品励行,自可不战而胜天下矣。
3、将志:
人之有志,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志则凶。坚强之意志力,旺盛之企图心,为名将成功之基本。战争为人类中最坚苦最危险之事业,战胜最顽强之敌人、须有最坚强之遗址贯通之。尤其革命大业,更须持之有恒,每于危急之秋,横逆之来,能安之若素,履险如夷,一惟义之是从,而后乃能以志帅气。耀公谓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要肯立志,必信成功之日。故曰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耀公每晨必读中英文报纸一小时,即戎马倥偬之余,仍忙中偷闲读书,手不释卷,故其兵学修养深厚,造诣超群,即得力于此。
4、将诫:
将有十过,不足为将,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赂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凡此十者,用兵之灾,将之明诫也。故善将将者,具五才(智勇仁信忠),去十过,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谋无不成,可无敌于天下。耀公谓军旅之事,谨慎为上,强戒轻敌,弱戒忘备,失败戒气馁,战胜戒骄矜,行军戒扰民,临阵戒贪财,驭将戒权术,数军合战戒争功。明乎此,排斥而根除之,乃可言治兵,亦可为将矣。
一九四六年五月十九日,国军攻略四平,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将军,悬赏东北流通券一百万元,奖励首先攻进长春之部队。五月二十三日八时,新二十二师攻入长春市,扫荡市区战至十三时,第十四师由长春东南角,新一军第五十师由长春西北角先后攻入市区,协同新二十二师合力扫荡,迄黄昏攻占周边要点,巩固长春之攻略。耀公为预防攻进长春之各师相互争功,乃将百万元奖金,均分予攻进长春之三个师,遂皆大欢喜、是乃耀公消弭“数军合战戒争功”之实例。
二、带兵
三军之众,能使一于吾者,非徒威令之行,有以结之也。而结必协其好,智者展之,勇者任之。有欲者遂之,不屈者植之。耀公带兵以仁,特重投注心力,肝胆相照,抚众推诚,公正不私,并以爱兵如子,以身作则,军纪严肃,赏罚严明,担当成败为重点。
1、爱兵如子:
将不仁,则三军不亲。故视士卒如婴儿,则可与之赴深谿,视士卒如爱子,可与之俱死。耀公常曰:“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仁者,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是也。待士卒如待子弟之心,常望其发达,望其成立。使个个学好,人人成材,则士卒感恩,士卒之父母亦感恩也。”又曰:“古今带兵,皆以爱心为本,尤重仁德之感化,将全副精神贯注于部队,全部心力投向于官兵,使之如依父母;肝胆相照,忧戚相关,培养真诚情感,使之水乳交融,带成父子兵,兄弟兵,可与之生,与之死,而不畏危矣。”
一九四四年十月下旬,新六军奉命由孟拱钻隙南下,直取史维古,准备突袭腊戍,包围滇缅边区日军而歼灭之。其前锋新二十二师,斩荆辟路,直博伊洛瓦底江北岸,与敌第二师团第十六联队附伪缅军一部,隔河激战、天堑险阻,飞渡困难。耀公于十月三十一日率笔者及罗振云少校,各乘轻航空机一架,飞临前线督战。耀公座机领航,罗振云座机居中,笔者座机殿后,迨飞临伊洛瓦底江畔,罗振云座机引擎故障,紧急迫降于江畔之林空处。
时耀公座机已安全着陆,抵新二十二师指挥所,迨笔者随后着陆,向耀公面报罗振云座机故障紧急迫降状况,耀公立令新二十二师,加派部队向迫降地区全面搜索,并紧急申请空军,派机侦搜抢救。迄翌日(十一月一日)九时,空侦发现罗振云等行踪,立令加派特种救难机(可于极小之平地起降者),抢救罗振云及其飞航员脱险,迄十二时接罗振云安全脱险归队之报告,耀公始面露笑容,并对李涛师长及其所属曰:抢救部属为指挥官天经地义之职责,如因指挥失当或抢救不力,使部属遭致不必要之牺牲,乃不可原有之指挥罪过。是乃耀公爱兵如子,仁心仁德之具体例证。亦系平时之军纪严肃所奠立之基础,经得起考验。
2、以身作则: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知其饥寒,察其劳苦。与士卒同衣服,然后忘边塞之风霜,与士卒同饮食,然后忘马上之饥渴:与士卒同登履,然后忘天隘之险阻;与士卒同起居,然后忘征战之劳苦。忧士卒之忧,伤士卒之伤,然后忘刀剑之瘢痍。耀公常曰:“与士卒同甘苦,非谨于平时行之,尤须于战时同甘苦,共生死。欲得士卒之心。非仅于平时得其敬畏之心,尤须于战时得其尽忠致死之心,与其至死而无怨之心。吴起吮疽、士为之致死,非仅在其精神之感召力而在其行动之感召力也。故带兵身先士卒,与官兵生活行动打成一片,是为得兵心之最紧要者。”
3、军纪严肃:
优良之军队,为优良之军纪所形成。军队战斗力之强弱,亦视其军纪之严否为准绳。而优良军纪之维持,不在法令之严格规定,而在大公无私之彻底执行。遵守军纪,须自服从命令始。不服从命令,无以克敌;不遵守军纪,无以制胜。耀公常曰:“爱民为治兵之第一要义,军行之处,须秋毫无犯,团结民心,务宜军纪严明,队伍整齐,方为节制之师。军队打胜仗即在遵守军纪,服从命令,爱护人民。故曰:军纪者,军队之命脉也。“耀公特重自发之纪律,培养官兵之荣誉心,自尊心,促使自动守法,发展为积极之行动。
严肃之军纪,乃战场纪律严正之始基。战纪严明,官兵临阵忘身,勇者不独进,弱者不后退,同心合力,誓死达成任务。一九四七年十月,新二十二师秀水河子解围之后,第六十四团第一营第三连第一排(配属机枪四挺),固守腰高台子,屏卫沈(阳)新(民)铁公路交通安全,遭受一加强团围攻,战斗极形惨烈,血战一昼夜,官兵死伤三分之一。其排长姚金诺臂腿先后中枪,仍咬紧牙根,带伤奋战,督促所属,誓死达成任务,苦战至最后一人,亦须死守腰高台子。是战场纪律严明之例证,亦系平时之军纪严肃所奠立之坚实基础,经得起考验。
4、赏罚严明:
信赏必罚,霸王之资。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期,罚不避贵。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加,则邪恶知其所止。故赏不可妄施,罚不可妄加。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耀公常曰:“用法从严,非漫无条律,一师屠伯之所为,须以精微之意,行吾威厉之事,期于死者无怨,生者知警,而后寸心乃安。”
一九四七年五月初旬,东北清源战役,新二十二师任正面攻击之第六四团、遭反击突破,指责左翼第六五团策应不力于作战检讨会时,耀公宣示:“周璞作战不力,撤职留任。”旋即查明系第六四团未及时逆袭,致使战局残破,耀公面告笔者,电话告知第六五团周璞团长,第六四团战败,第六五团没有过失与责任。五月下旬解围四平之役,其第六五团战绩卓著,战后颁奖时,耀公发现周璞团长未获授勋,即令军部查报,补授三等云麾勋章。由上述二事,证诸耀公治军,赏罚严明,不为物蔽。
5、担当成败:
功则相让,过则相承,为部属担当成败,乃指挥道德之崇高表现。言之易,行之难,非常人所得及之。一九四四年,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之大洛作战,新二十二师第六五团,于一月二日接奉总指挥史迪威将军作战命令、要旨如下:
(一)第一一二团第三营、于拉加苏为敌围困月余,情势危殆。
(二)新二十二师第六五团(配属工兵一连),为军之右纵队,即沿大奈河右(北)岸直趋拉加苏,解第一一二团第三营之围后,渡大奈河,夺取大洛,归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指挥。
第六五团受命后,团长傅宗良上校,详研敌情、地形及全般状况,认为史迪威将军之作战计划,纯系正面攻击,压迫敌军沿补给线后退,不能收歼敌之效,遂决心自大奈河左(南)岸,开路直趋大洛、断敌补给线,攻其必救,迫敌自动撤离拉加苏之围,将两次仗并作一次打,并可收迂回歼灭之功。第六五团按傅团长计划开始行动后,史迪威将军认为第六五团未遵照其命令行动、急电重庆蒋公,谓傅团长不听指挥,请求撤免傅宗良团长之职,并副电新二十二师。耀公获副电,即一肩承担,电呈蒋公,谓傅团长改变史迪威将军之原作战计划,事前已获耀公批准,并详陈现作战计划之正确性与可行性,并报告史迪威将军,已派副师长李涛将军,前往傅团督导作战。
李涛将军于一月十日抵达六五团指挥所,遇见傅团长,出示耀公手函,并将事情原委、发展经过,及耀公处置,详予解说,并告诉傅团长:“对上一切责任、由师长一肩乘当,你只打胜这一仗就行了。”傳团长及六五团官兵,感到晴天霹雳,更感耀公为部属担当成败之崇高指挥道德,感激涕零,誓言肝脑涂地以报,激励全团官兵,奋勇直前,警死达成任务。与敌激战三昼夜,歼灭敌第十八师团第五五连队第三大队,敌遗户六ー七具,生俘二十四人,获七〇步兵炮二门,八二迫击炮四门,重机枪八挺,轻机枪及步骑枪五百八十四枝。史迪威将军接获傅团歼敌大捷报告,亲临战场验收战果,清点敌军遗尸六一七具。两日后耀公接获史迪威将军致蒋公电文副本:“新二十二师第六五团大洛之役,全歼日军一加强大队,傅宗良团长厥功至伟,请予勋奖。前电请撤免傅团长一案,请准撤销”。 此次大洛大捷,实乃耀公崇高之指挥道德,敢为部属担当成败之结果,奠立新二二师及尔后之新六军与第九兵团百战百胜之基端。
三、练兵
教练为战斗之母,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教育训练为培养战力之泉源,亦为建军之基本要务。耀公练兵以严,首重组织(编组军官团、士官团,施以一定目的之教育,先教干部再教士兵)。次重准备(先手订教案,训练示范部队,准备教育器材,场地等)。三曰讲方法(先从图表讲解、继以沙盘推演再以实兵演练)。四曰具体实用(干部练现地战术与实战演练,士兵练战斗、战技及如何在组织中作战)。五曰确实普及(不分官兵、对耀公手著之小部队战术,森林战法、城镇村落战术,均须精练纯熟,士兵须了解每一战斗动作,指挥官须熟谙其战斗法则与运用要领),并依以下要求贯彻执行之。
1、专心致志:
练兵乃一长期性,持续性之工作,难见近功,必须按步就班一步一脚印,本诸良心血性,对自己良知负责,对部队历史负责,以无名英雄襟怀,不求人知,默默耕耘,以落实训练、战力。耀公常曰:“练兵之道,必须昼夜从事,始可渐趋于熟。如鸡伏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天下事,未有不自艰苦中得来,而可大可久者。练兵尤须专心致志,以最大耐心毅力持之以恒,朝斯夕斯,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始能日起有功”。回朔耀公任新二十二师副师长时,在湘潭成立干训班,自任班主任兼队长,训练连排级干部,每一课目,由耀公亲自讲解示范,由各个伍、组、班教练起,反复演练,务使连排干部精练纯熟,奠立新二十二师官兵精练战术战技之基础。
2、勤训苦练:
练兵主要在于对官兵之精神、学术、胆识、与战斗技能之养成,以及“敏锐之思维力”、“正确之判断力”、“旺盛之企图心”与“灵活之指挥力”之启发,藉练力、练技、练胆、练心、练指挥以培育之。先自练力练技始,达到练胆之目标。设置最艰危、最困难之状况,反复磨练,使之精练纯熟,人器合一,以臻于神乎其技之最高境界。耀公常曰:“治军之道,以勤为先,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强、惰则败。百种弊端,皆由懒生,懒则驰缓,驰缓则治人不严,趣功不敏,一处驰,则百处懒矣”。又曰:“练兵之主旨,以能效命疆场为归宿,宜于平时竭尽诸般手段,使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千锤百练,锻炼其体魄;娴熟其技艺,临阵乃能有恃不恐。古今练兵,皆以勤训苦练为不二法门”。回朔耀公主持师干训班时,自兼主任及队长,亲自讲解示范课目,指定特务连长兼任分队长之周璞上尉,反复演练各种战斗动作,及指挥处置要领,示范一次又一次,务使全体干部,深切体认熟悉,以教士兵。
3、精实有效:
军队训练,必须实事求是,从简明做起,从实在要求,使军队一切行动,做到踏实与确实。任何演习与教练,必须实兵、实地、实时、实物、实练,任何状况处置,均要求实际行动,不以假设比划代替操作,不以口述答复代表动作,确使训练落实。耀公常曰:“军事是极实之事,凡真话实话,多说几句,久之人自共亮其心。楚军之所以耐久者,即由于办事结实敦朴之风,贯彻执行”。
新二十二师于一九四三年九月,集中列多,待命反攻期间,耀公手著“森林作战战法”,要求各级干部,结合缅北地形特性与敌军战法,作严格之模拟训练三周,奠定尔后森林作战歼敌致胜之基础。大洛之后,初试锋芒,聚歼敌第十八师团第五五联队第三大队,打破日军守必固之信念,开缅北反攻作战胜利之端,是皆耀公平时精实训练所缔造之硕果。
四、用兵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耀公用兵以智,首重指挥(强调强兵在将,凡胜三军一人胜),次重计划与准备(强调运筹帷帏,决胜千里,最后胜利,取决于准备之日),三曰重后勤(强调军无辎重则亡,无补给则亡),四重兵力火力之优越作为。并以情报为先,谋定后动,奇正并用,全军破敌,速战速决,为作战指导之重点,故军威所至,无敌不摧。
1、情报为先:
间谍战与情报战,实乃一隐形战争,有如军队之耳目,乃指挥官用兵决胜之基础,其得失常左右战争之胜败,孙子曰: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众于事,不可骄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又曰:“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商……此兵之要,三军所恃而动也”。耀公历次作战,必充分运用间谍,空侦斥候、威力搜索等手段,详侦敌情地形,设法诱捕敌俘,俘获敌文件,综合研析、确实判明敌情,而后策定作战方案。如反攻缅甸之孟关会战,即诱杀敌军官,俘获敌第十八师团作战命令与兵力配备图。耀公即针对敌兵力配备特点,使用第六四团由北向南正面强攻牵制,以秘匿第六五、第六六两团,由孟关两侧开路钻隙,侧击般尼敌指挥中心之行动。另遣步战加强营,由宁库卡开路向东南挺击,包围孟关。一九四四年三月三日,新二十二师运用步战炮空之协同战力,雷霆万钧,由北东西三面联合猛击,敌猝不及防,阵势混乱,全线崩溃,敌第十八师团为我一举击破,聚歼三千余人,俘获其师团关防。借任瓦鲁班拦截之美军麦支队与新三八师第一一三团,策应不力,未能截断敌军补给线,致令敌第十八师团之火炮车辆及步兵主力,安全退出战场,启尔后间布班山隘之激战,耀公批判此役乃一不完全之胜利。
2、谋定后动:
用兵之法,诡变无穷,不可端倪,兵无常形,以计为本,以诡作为道,多算胜少算。用兵之道,在先定谋,谋定而后动,策胜而后行,不贪谋外之功、不贪算外之胜。故圣者之兵,攻必克,守必固,兵不血刃,而战已胜者,制胜于未战之前也。故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力,钻隙衡虚,不血刃而挫敌于败者,战之上策也。孙子曰:“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如反攻缅甸之索卡道歼灭战,敌第十八师团迭经补充,并获敌第五六师团一部增援,集中全力,固守孟拱河谷不足三千公尺正面之马拉高防线,筑构半永久工事,踞险死守,企图于缅北雨季前,阻滞我军于卡马英以北地区。时任孟拱河谷正面攻击之新二十二师,曾集中步炮空协同战力,猛攻三次顿挫,耀公判明敌第十八师团主力集中于马拉高防线之河谷内,决心以四个步兵营为主体之加强团战斗群,由西侧山地钻隙挺进敌后,截断其补给线,包围而歼灭之。审慎研析截路部队遭受敌军反扑夹击可能支撑之时间,以及正面攻击部队突穿敌马拉高防线、南下会师所需之时间,经从严考量有七分胜算时,耀公下达决心,令正面部队突击佯攻、牵制敌军,以秘匿西侧山区之迂回行动。待迂回部队接近拦裁点时,即将正面攻击部队,编组成两个突击铁拳,左翼队以五个步兵营为主体,担任主攻,严令集中力量纵深突穿,配合钻隙挺击奋勇猛进,尽速与迂回部队会师。右翼队以步兵二营编成,严令以营战斗群为单位,由西侧山地钻隙迂绕,不顾一切,向敌后挺击,中途缺粮,挖芭蕉根果腹,弹药用罄,以肉搏格斗,射杀敌人,尽速南下会师。一九四四年六月一日下午,迂回部队占领孟(孟关)卡(卡马英)公路道标二十二里附近要点,截断敌军补给线。自六月二日起,敌抽调四个步兵大队,对我迂回部队反覆猛扑,重点指向拦截点上.之步兵第二营。尤以六月五、六、七日,战斗最为惨烈。此际我正面攻击部队,已突穿敌马拉高防线,紧随溃退之敌,穷追猛打。六月八日正面攻击部队,近逼索卡道,突袭拉其卡敌指挥所及炮兵阵地,瓦解敌指挥系统,卤获其火炮,将敌压迫于索卡道西北沼泽地区,拥成一团,极度混乱,加速其溃败覆灭,全歼敌第十八师团。敌田中新一师团长,率残兵约千人,泅渡印道河逃遁。遗尸五千余具,生俘敌英井中队长以下官兵一百八十余人,卤获火炮(不含八二迫击炮,七〇步兵炮、战防炮)五十六门,车辆一九〇余辆,卡机枪三千九百余枝,骡马三百八十余匹,是乃谋定后动,趋敌所不意,森林作战歼灭战之典型。
3、奇正并用:
太公曰:“势因敌军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三军之众,可使受敌而不败者,奇正是也”。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 不竭如江河”。又曰:“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耀公用兵,用奇多于用正,可自反攻缅北之役中获致战果印证之。如大洛之钻隙蹈瑕,伦京之远程突袭,孟关之迂回歼敌,瓦鲁班之颠倒正面攻击,间布班山隘之中央突穿,索卡道之迂回围歼,卡马英之包围歼灭,史维古之挺进袭取,八莫之会师合击,瑞丽河之钻隙挺击等,各战例中,即知耀公用兵,乃奇正相生,因敌为用,故可常胜而不败。
4、全军破敌:
太公曰“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扰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圣人举事,动在万全,百战百胜,不若不战而胜,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全胜不斗。孙子曰:“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例如民国三十三年,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战役之大洛作战,新二十二师第六五团第二营,全歼日军一个加强大队,卤获敌人一个营之械弹与装备,该营仅伤亡五十余人,敌我伤亡之比为一比十二,是乃全军破敌之显著战例。
5、速战速决:
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疾如流矢,击如发机者,所以破精微也”。孙子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故胜敌之兵,其用战也,如迅雷,如洪水,如疾风,使敌不及知,不及谋,不及备,不及战,而败于无为,斯上兵也。故兵贵胜不贵久,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是故兵家不得已而用战,战则速战速决。耀公用兵,特重机动速决。
五、领导统御
领导为诱导人类之技巧,管理群众之才能,大军统率,乃领导统御之高度艺术,必须智谋足以知兵,器识足以服众,始为上选。耀公之领导统御以信,首重自发之纪律,次重文明之行为,三曰向上之精神,四重后起人才之考核与选拔,嘉善而矜不能践履笃实,以立风气,师克在和者以此。耀公以身作则,培养鼓励,全军官民亦步亦趋,习与性成,养成高度之荣誉心与责任感,崇法守纪,嫉恶如仇。一九四五年新六军南京受降,军容严整,军威雄壮,仁民爱物,秋毫无犯,充分表现现代化军人之崇高气质与品德,京沪父老及全体同胞,同声敬仰赞誉。并锐意教养考训干部,故人才辈出。
六、亲临前线
指挥官亲临前线,为激励士气,稳定军心之重要精神力量。耀公作战指挥,英明果断,重要战役,必亲临第一线团营指挥所,视察战况,就地指导战斗,有如增援十万大军。如一九四四年反攻缅甸之瓦康作战,系以第六五团第二营(加强)为主攻,耀公莅临巡视督导,前线战斗正酣,炮战激烈,弹如雨下,耀公从容镇定,勇冠三军。前线官兵闻知耀公亲临督战,益厉奋勇,前仆后继。随同前往之中央社记者乐恕人,立即进入掩体躲避,待炮击停止,始自掩体爬出,眼见耀公端坐原地,指示窦思恭营长,集中大炮逐点摧毁敌工事,造成突破口,掩护步兵突击冲锋,自惭形秽,即言“军人真伟大,真勇敢,余必将所见实情,详撰报导。”
七、结语
综合以上报导,即知耀公治军,系以智信仁勇严为中心,取其精义,扩而充之,铸成独特之优良传统,其毕生功业之飞黄腾达,实由此五者奠其始基。盖此五者,乃将之武德,治事之大本也。
笔者追随耀公、同甘共苦、知遇之恩,永铭五内,对耀公之言行,工作指示,对上对下之文稿,均详记要点,作为笔者立身处事之指针。他山攻磋,充实智能,受益极深。谨就现有资料与记忆所及,撰拟此文,聊表对老长官之追思与崇敬,其内容与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中肯,实话实说,实情实报,虽仅为耀公生平治军之片段,读其文则知其人,希有助于时人对耀公之正确认识与了解,则幸甚矣。
(作者系廖耀湘将军多年之随从参谋,现侨居美国。)
录入校对:寒庭暮晚
来源:新邵文史第十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