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事略
回到目录页按:廖耀湘之胞弟廖耀汉于1982年3月撰有《廖耀湘将军传》约三万言,对廖耀湘生平叙述甚详。惜仅叙至攻缅北回国为止,且其内容冗杂繁复。其在缅北作战情况似系抄自当时新二十二师《缅北战役之战斗详报》,不合传记体裁。现廖耀汉已于1983年逝世,其稿未能完篇。本文前半部系根据廖稿大量删节改写而成。至其回国后至东北前之史事,系原新六军军部参谋,现为省第四工程公司退休干部深石进同志所提供。关于参与东北内战及被俘改造以至特赦等史事,则主要参照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一十辑内所载廖耀湘《辽西战役纪实》、杜事明《辽沈战役概述》,郑洞国《从猖狂进攻到放下武器》及范汉杰《锦州成役回忆》等文的有关章出;同时参考《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一书的有关部份综合写成。而廖耀湘生前好友,现任新邵县政办副主席潘鉴同志亦提供部订资料。本文完稿后,承萧玉苍老师修改,并此致谢。
一、家世与出身
廖耀湘(1906—1968)字建楚,湖南邵阳县(今新邵县土桥乡迥龙村)人。1906年4月23日生于一个耕读之家。父显梯,耕稼为主,自学成材,能作日常应用文书及诗歌。母肖氏,佐理家务,终岁勤劳。祖光宦。好学能文,博通经史,自举秀才后,累考不得志,乃以教私塾为生。
耀湘幼承家教,三、四岁时,日就其祖受四子书数句。与祖同餐共寝,爱听古人忠义事。五岁,入其祖所设塾馆正式就读,资性聪颖,勤学好问,亦无不良嗜好。十四岁,高小毕业后,考入长沙私立岳云中学。时其祖己年老罢教,家中别无收入,惟赖父母终岁勤劳,仰事俯蓄;而其学膳费用,亦仅勉强维持,耀湘深体家庭困难,常枵腹单衣,刻苦学习。曾熟读《英华字典》,能阅读英文书籍。尝谓“人生不猛进,斯倒退,苟畏难、斯落险。”又尝书《孟子。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章为座铭。每试,名列前茅,为学校教师所器重。对体育锻炼亦颇注重,1924年,长沙举行学生运动会,曾获长跑冠军。但因初赛与决赛运动量过重而病倒,无资医治,幸校方救助,得以痊愈。
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建黄埔军校,训练军事力量,一般热血青年多向往之;而家境困难者,更以之为求出路之捷径。耀湘尝叹曰:“国步日艰,民生日瘁,吾当效班超投笔,仰宗懿长风,岂能拘守于文墨中求生存哉!”1925年暑假,拟赴粤投考黄埔军校,以旅费无着,未果。继思既要学习军事,宜先学军操,乃毅然于是年6月只身赴长沙五十标投赵恒惕所部第三师第六旅教导总队当学兵,12月底毕业考试,全队六十人,名列第一。
1926年3月,湖南第四师师长唐生智驱逐赵恒惕,第三师败走湖北通城。5月,叶开鑫得吴佩孚支援率部反攻,耀湘随部队经平江,浏阳回长沙,他认为“良禽择木而栖,若徒为军阀卖命,则非所愿,况光阴易逝,年华日逼,事业无成!”为酬夙志,旋回本乡。
1926年7月,北伐军攻克湖南,随即出师讨伐吴佩孚、夺取武汉,另分师入赣,克九江以抵南昌。1926年秋,黄埔军校在长沙设立第三分校,廖耀湘考入第三分校第六期骑兵科。1927年秋,蒋介石将黄埔本校和二、三两分校均迁南京。廖毕业后,于1929年报考留学生预备班,主考官张治中。考生资格须黄埔军校历届各科毕业成绩在前十名之内者。笔试录取后,蒋介石亲自点名审查:耀湘因左眼皮有疤痕,且身材短小,相貌不扬,几被落选。继见其成绩特优、终被录取。留学预备班同学三十六人,学习一年。1930年8、9月间,以上士衔公费送法国留学。
二、赴法深造,成绩优异
方廖耀湘衔命出国学习之际,正国际风起云涌之时,帝国主义者环伺我国,虎视耽耽,故对国家安危,常萦于怀。在其赴法途径苏伊士运河入地中海时,感故国荆棘,家山万里,慨然赋诗:“凄风冷雨近黄昏,一夜波涛一夜惊。故国萧条家何处,中原万里望明星。”
抵法之翌年,国内发生“九一八”事变,东北大地沦于日本军国主义者铁蹄之下,消息传来,廖耀湘痛哭流涕。因更励志奋学,日益精进。在其正式入法国军事学校之前,为求学好法语,先进法国小学,向小学生学习发音及日常口语;并每日专读军事科技方面所常用词语,辄以万计,以打好法国语文及军语基础。旋入军校学习,所学主要课程皆能背诵,笔记非井有条。平时成绩优良,毕业名列第一,彼邦人士,喷嗤叹赏。
1935年,国民政府派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出国考察我国派往各国之留学生情况。蒋驻法期间,召见廖耀湘,面试其军事理论知识,对答如流。嗣复呈阅其平时笔记及作文,蒋大嘉许。从此,时相过从,诗酒唱和、相得甚欢。蒋回国后,向蒋介石述职,极言廖耀湘之学识才智及其刻苦学习情状,蒋介石大喜,谓廖耀湘为其得意门生云。
三、回国抗日,逃出南京
1936年秋,廖耀湘自法毕业归国,初任南京桂永清所部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连少校连长。其时国难已深,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东北及热、察、绥各省相继沦陷,华北岌岌可危。既而西安事变发生,为我国历史之转折点。翌年,卢海桥变起,战火日炽。“八一三”寇犯上海、国军锐旅浴血苦战两月余,予敌重创,举国振奋,形成全民抗成高潮。10月25日,上海告陷. 廖耀湘内心痛愤,致书其父曰:“上海已不幸失守,改兵分三线直捣京城,为我民族五千年来之大难.……男身受国恩、成仁赴义,此分内事也。”
上海既失,日寇水陆并攻南京、江防要地圈山失守,京日继破,敌舰冲越黄天荡而至南京东北之燕子矶。朱雀舫外,鲸鳄突横•旋南京城中突遭猛轰,中山门至武定门城墙被轰倒。12月13日,南京陷敌,顿时大乱。13日上午,几十万人仓皇退却,城门为塞,车辆被踩破,军民自相践踏枕籍而死者数万人。北面沿兴中门至下关段之长江中,军民浮籍门板、樟、凳争渡逃生,被敌舰机枪扫射而死及涌毙著者以十万计。道旁被弃孩童哭号父母,惨状难以罄述。
是时,廖耀湖任教导总队中校参谋主任,13日下午四、五点钟,辗转逃至下关江边,江水浩荡、未敢冒渡:乃落荒而行,与敌人相出没子村落之间,屡被敌袭,幸利用地形地物脱逃。是晚,宿荒坟丛中,翌晨为嚣哗惊醒,数敌兵已近,急持枪侧防备、幸敌未觉,去死已间不容发。复匿行乱尸中,至城郊栖霞寺,遇留法老友广东黄植兰,形容枯槁、已两日不食;廖耀湘以怀金之半给之,誓共生死。二人行至和平门外和家村,访得老者和广丰,能急人之难,丞伪沩和戚,匿身小屋土窖中。无何,南京城内大屠杀,渐及郊区,二人震恐,和亦违递。和子年方二十,愿随廖黄同逃祖国后方,日探外逃路线,两月不得其途。1938年2月初,探得小渡口一处,可脱逃过江。时黄病重,临行谓廖曰:“余病已深,偕行,徒累君,请从此别。”耀湘应曰:“此非久居地,吾不忍弃敌人,”遂与和子扶之而行。临行,和老全家相送。耀湘谓和老.“感公恩义,不知何日得报。令郎君当以兄弟视之。后会有期,幸善保重。”遂泣别。
黄行二、三里,头痛不能行,耀湘与小和轮负之。将至舟次。几为敌逻所执。幸黄伪称和子湘弟,并得舟子为和老近邻,相扶上船。渡江至谢家店,奔浦镇,抵滁县,乘火车经蚌埠,以达徐州,转车郑州而南,终于安抵武汉。
是时,小和护理黄病,随回广东。后八年,抗耀湘曾至和家村拜见和老。为报和恩,在南京和平门胜利,内大街为和购房一幢,开设米铺。惟小和自随黄回广东后,己于前此一年逝世。
四、整训部队,大练精兵
耀相自1938年2月南京脱险,安抵大后方。3月,升任二百师(师长杜聿明)少将参谋长。同年冬;以二百师为基础,加编新二十二师,统称为新十一军,耀湘升任新二十二师副师长。师长邱清泉。邱在昆仑关战役开始不久时,在广西四平覆车重伤,耀湘代理师长,指挥该师在昆仑关之整个战役。1938年初,新十一军加编菜誉第一师,改称第五军,杜聿明升军长,戴安澜。郑洞国分任二百师及荣一师师长,耀湘仍充新二十二师副师长。
耀湘在任参谋长及副师长时期,协助师长整训部队。无论大小演习,临时口述“想定”精心指导,尤以敌情观念强,等同实战,效果甚宏。课堂讲授,则边讲边写,边作战术作业图,语育生动,讲解精胖,深得官兵爱戴。操场训练。自团、营:连、排、班教练至单兵小动作,以及各种轻重武器之分解结合与操作使用,均详细讲解和示范,下连队视察时,遇机表演。某次实弹射击,有人谓枪不好使,影响射击成绩,湘试为之。接枪瞄准,三发中的全场肃然,暗自称奇•以此在官兵中树有基高之威信。曾著有《浔江上游游击战术》、《小部队战术》等军事书籍,散发官兵学习。新二十二师在其率领之下,尤重精神教育,整饬军风纪起培养骨干,纪律严明,士饱马腾,成为当时国民党军一支劲旅。
五、大破昆仑关,晋升师长
1938年10月,日寇攻陷武汉、广州后,抗战第一阶段宣告结束。国际形势亦急转直下。1938年初,德并捷克斯洛伐克:8月,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9月,德侵波兰、揭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与纳粹德国东西呼应,速战速决,于是年冬,令其曾在上海战中之精锐坂垣第五师团从广西钦州、防城登陆,偷越十万大山,不及一月,席卷南宁及昆仑关,截断我通海防之国际交通线;更图进一步打通湘桂路与湘北入侵军会师衡阳。
昆仑关位于南宁东北百里许,有公路相通。北接宾阳、柳州,中间由南而北有五塘、六塘、七塘、八塘,每塘距十里,地形复杂,山高路陡。关口两峰对峙,东西连绵起伏数百里,易守难攻,扼广西南北咽喉,为古来兵家必事要地。若长为敌琛,彼可长驱直入柳州、桂林,则湘桂线岌岌可危。若能一举收复,则高屋建领,可以直取南宁、驱敌入海。
1939年秋冬间,第五军各师分驻衡西.衡山及向果铺一线,原为防御湘北之敌。自广西告急,全军奉命攻打昆仑关,由湘桂铁路昼夜开赴前线。
11月初,二百师及荣一师开始先攻昆仑关北面。同月下旬,耀湘之新二十二师截击关南之马鞍山,激战两日,夺取之。双方伤亡甚重,营长李正一伤重而亡。该师乘胜北击六塘、七塘,在敌军炮、空猛袭下,相持月余,其间激战半月,官兵激于民族义战,士气旺盛。在耀湘指挥下,运用游击战术,对敌进行穿插,迁迥、分割、包围、埋伏、阻击等战法,截断敌之后方交通线,掳获和摧毁敌之辎重、车辆无数。北面昆仑关守敌,亦处于被包围状态。而关之正面,悬崖陡壁、敌人建有坚固工事,重兵把守,居高制下,非等闲可攻。二百师及菜一师强攻月余难下,土卒亦伤亡殆尽。
1940年初,新二十二师奉命以少数兵力扼守南敌运输线,余均北上接防二百师阵地,连续攻击。师指挥所设关,口对面公路左侧山腰。战况紧急,刚一到达,即遭敌机轰炸,营卫连长邱明高死之。耀湘亦因防空洞篾塌,半身埋土。自此,耀洲日夜检查阵地,部署战斗,观察前线。经十余日之反复观测,洞悉敌炮兵阵地及重点防御工事之推确位置,即命军师重炮及各营机关枪对准轰击六小时,彻底毁敌人炮兵阵地及防御工事.更命师之六五、六六两团左右包抄而上,自领六四团居中,先攻取关口正面,一举酸突敌之防线,全歼其主力•敌罕丢盔弃甲,抱头鼠窜,遗户遍野。敌坂垣部队第五师团之曾在日俄战争中号称“钢军”之二十二旅团少将旅团长金村正雄毙命于是役。我军掳获枪炮弹药、车辆、辎重等成利品,以之装备该师之六六团而绰绰有余。我军乘胜追击,直至八塘与南军会合。史载宋时侬智高踞昆仑关造反,宋仁宗遣大将狄青于元祐四年(1052).上元夜袭昆仑关,大败侬智高,为历史上有名战役。此次耀湘破昆仑关,亦恰为上元之夜,当时全国报刊舆论传为古今美谈。战后论功行赏,新二十二师之六四团团长熊笑三,六五团团长刘俊生,六六团团长邓军林皆升少将、其他官员优奖有差;耀湘亦于1940年5月正式晋升该师师长。
新二十二军自1939年11月与敌接触以来,至1940年1.月前后两月,伤亡过半。乃撤甘丽初之第六军及李延年之第二军换防•该师撤至柳州休息,补充后,仍回原驻地湖南东安整训.其后半年;第五军悼念全军阵亡将士,在昆仑关山顶建立第五军阵亡将士墓碑永垂纪念。新二十二师营长李正一则安葬于东安白牙寺之原。日军旅团长金村正雄跪埋于昆仑关山麓,以示陪罪,而资激励士卒。
六、远征缅甸,攀越野人山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变发生之后,英国与我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同时,英、美等二十六国立即对日宣战。1942年元旦,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共同宣言》,结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于是,我国组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远征军之主力为杜聿明之第五军,担任印缅战场中路作战。而耀湘率领之新二十二师又为主力之主力。该师子3月6日由芒市乘汽车入缅。我远征军先头部队于3月8日到达缅甸之同古.16日,英失仰光,已失去远征军保全国际海港仰光之根本目的。汐协同英军收复仰光,在准备同古会战中,二百师被围;新二十二师援应该师,与日军激战十二日,终解二百师之围。嗣同古会战未成,耀湘改取守势,在新瓦至平满纳之间构筑纵深阵地,采取逐次抵抗战术,掩护远征军主力,准备平满纳会战。该师自3月27日起,与敌战斗二十一日,其间激战十二日,使敌伤亡惨重,寸步难移,达到以少胜多,以劣制优之目的;完成掩护任务,引敌深入我有利之决战地区,为抗日远征史上罕见之战例。而逐次抵抗战术,尤为耀湘所擅,杜聿明在东北战场犹亟称之。
新二二师自4月进入平满纳准备会战前后,西路英军溃退,被困于仁安羌,幸新三十八师解其围。中路第六军被敌各个击破,腊成门户大开。中路军有被敌包围歼漠灭之:远征军乃放弃平满纳会战,一举退守曼德勒东北。既而腊成失守,盟军总司令史迪威及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指挥素和,令各部队向伊洛瓦底江西岸撤退,续向八莫,密支那转进。从此,士崩瓦解、史、罗逃往印度,使远征军走上惨败之境地。在撤退中,新二十二师担负掩护重任,最后由敌军正面撤下,借第五军直属部队之一部份及长官部所属各单位于1942年6月1日前后抵大洛转新平洋,改道入印,行程二千余里,迂迥曲折凡三月始到达印度列多。
撤退部队所经过的大洛盆地及新平洋盆地,海拔1800米以上,为原始森林,古木参天,不见天日,即我国所谓之野人山。每年五月下旬至十月为雨季,江流澎湃,瘴气特甚,蚊虫、蚂蟥更多,交通断绝,行军困难。自此进入无人之区。工兵执刃前导,斩荆披棘、凿山开路,河沟深谷,伐木为桥、通讯断绝、给养毫无,耀湘令各部队于入山前尽弃辎重,各背粮盐。亦利用牛马运输,及攀山越岭,牛马不前,杀以充食.粮尽,继食芭蕉根及树皮。甚至有削食甫死人肝者,亦有饥、劳、疾病不支而尽者,有疲极仆地不起者。官兵死亡累果、后先相继,虽至亲亦不能顾,任其葬身于狐狼与虺蛇腹中。
耀湘随身卫士仅廖昌诚,刘万廷等数人,另输送兵数人,专挑大米,日以稀粥,野菜充饥,六月初,缅甸雨季到临,终日倾盆大雨,道路悉淹为川。既不能徒涉,亦无法架桥摆波;工兵絷制之木筏,多被洪水冲走,甚至人亦冲没。兼以原始森林中瘴气、蚊虫,蚂蟥等之侵害,层出不穷,又复缺医乏药,官兵在淫雨,饥饿、疾病,疲困之下,死伤逾半,尸骸载途.惨绝人寰.杜军长亦曾在达洛患病两天,不省人事。部队约于七月底前后抵印境哈巴寨时,始与有关方面取得联络。
一时空投物资,纷纷而下,全军欢腾。耀湘乃亲拟电致留守图内官兵,告以途中惨状,并勉练劲旅,杀敌救国。8月初,新二十二师集结于印度兰姆珈。该师入缅时九千余人,战斗及撤退途中死伤者分别为二千和四千,幸存者仅三千,可谓惨哉烈矣!
七、反攻缅北,凯旋归国
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于1942年夏先后退印后,又自国内空运新三十师到印。均集中于恒河附近之兰姆珈。换用美式装备,合编为新一军,配合英美盟军。郑洞国任军长,史迪威任总司令。统一训练,准备适时反攻缅北日寇。1943年秋,盟军转败为胜,德意轴心势力已呈强弩之末,驻印之英、美、中联军训练亦已就绪,正为反攻缅北之大好时机。耀湘于此时师次列多,准备反攻前,曾踏勘列多附近原始森林状况,手编《森林作战法》。连同其早年所编之《小部队战术》分发各级干部,实行轮训,要求结合缅北地形特点,作严格之模拟演习。又对各种细微动作从看地图,认坐标,使用指北针,开路编组与使用缅刀等等,均亲自指导官兵钻研并示范,以奠定森林作战基础。似此训练有素之师,故为当时联军之主力。以后临战,使号称“森林战之王”之日本第十八师团于索卡道之战,全军覆灭。
耀湘率新二十二师在缅北反攻第一阶段作战中,大小数十战。北自胡康河谷,南至孟拱河谷、凡数百里、均为森林,大润:崇山、峨岭、悬崖、隘道、地形复杂险,赖其神奇精湛之战术战法,得以克敌制胜。而原娥森林遮断,尽能以电话指挥,粮弹伤患,全恃空运。其遇修崖,则悬索相引,攀登三千呎以上之崇胶,或攀藤附暮,降落幽深莫测之山麓。险阻艰难,可以想见。其中值得特书者,为该师方五团百贼河之役。其初,史迪威所制发之作战斗计划不符实际,若照其实行,胜负难卜。该团团长傅家良实地审察,反史之意而行,亦不谋于史与耀湘,致引史之怒,即电战区之最高当局。当局认为事态严重,转饬耀湘制止。耀湘见傅之计划果优于史,即覆电自认经其批准,一肩承担成败之责。并亲自委副师长诣傅团督战。既而大胜,致大队长冈田中佐重伤饮弹自毙。歼故七百,生俘二十许,掳械弹可装备一个营,而已伤亡未及六十。嗣史迪威亲至战地得敌尸六百一十七具,嘉许备至,非为傅请奖,可见耀湘之知人善两,勇于为部属负资。
其次值得特书者,为孟拱河谷索卡道之役,耀湘以迎起与突破浅法,出奇洗,仅以四个步兵团兵力,全歼敌之号称“常胜军”及“森泳战之王”之第十八师团,其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仅率戏兵千余携软武器泅渡甲道河南逃。遗户五千余具,生俘敌英井中队长以下宫兵百余人,掳火炮五十六门,车辆一百九十辆,机、步检三千余支,骡马三百多匹,创森林战之典型。
新二十二师大胜索卡道后,复乘胜南取卡马英。而卡马英,孟拱,密支那为缅北三大战略要点,可以封锁孟拱河谷之出口。其后,由国军及英美友军联合作战,先后攻占之。于是,莫定国军打通中印公路,规复中部缅甸之基端,其成略意义重大。
八、参与芷江受降,空运南京接收
自攻克密支那后,适逢雨季,部队亟需休整,焱实战力。奉令以新三十八师为基于编成新一军.另以新三十二师,第十四师、第五十师合编为新六军,擢耀湘为新六军军长,颁授青天白目勋章一座,新二十二师及其六五国各颁授荣誉虎旗一面。
在此休整期间,耀湘衡量未来战场多为城镇村落,复手撰《城镇村落战斗》一书,分发各级干部严督部队训练。准备再战。1944年10月、雨季将尽,联军挥戈南指,分东、中西三路强渡伊洛瓦底江,展开中部缅甸之反攻。中路新六军由孟拱直取史维古,以进出维新,包围滇、缅、泰边区日军而击灭之。既而东向八莫,与新三十八师完成战场会师。随而转锋南下,强渡瑞丽河,挥戈南指,连克曼纳,派来、贵街三大据点,迫敌由南坎向芒密总退却。启滇缅公路开放之契机。时该师前绎距曼得不及及百哩,可于周内下腊成,尽纤顽敌,早开中印公路。惜此时国内寇犯独山,贵阳告急,重庆提惊.新六军奉令空运归国驰援,留置五十师协同新一军继续打通中印公路。新六军旋奉颁授荣誉虎旗一面,英、美复分别颁授耀湘以自由及十字勋章各一座,以资奖励。
九、参与东北反革命内战,兵败被俘
濯湘既于1945年6月率新六军空运回国,其军部初驻安江纱厂,部队驻防雪峰山一带,准备反攻邵阳。按战斗序列,隶属陆军总司令部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撒挥。7月,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驻节芷江,新六军军部亦调驻芷江,担任陆军总部及芷江飞机场之警卫任务。
8月15日,日本馒华军正式问我投降。8月21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率参谋长桥岛芳雄,前川冈雄等八人到芷江向陆军总司令部治降。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即在芷江飞机场建受降台,举行隆重受降仪式。耀湘率新六军所属高级军官登台参加受降仪式。
耀湘在芷江参与受降后,于9月下旬奉命率新六军空运南京接收日军投降之战利品及敌伪财产,耀湘率军部及先头部队先飞南京,其后续主要部队陆续空运,•于12月底空运完毕,军部移驻上海。其剩余之待运部队亦飞上海。至于军炮兵团及辎重营则由水陆联运,经长沙、岳阳,武汉以抵上海。5月底、全部运完。据闻该军在京沪两地接收敌伪财产中,有侵及国民党大官之利益及分赃不匀等情事,引起内部倾轧。蒋介石为寝息其事,并加紧夺取东北胜利果实,遂于1946年3月调新六军赴东北。耀湘在调东北之际,曾派其副官处长敬映东回湘,为其在邵阳市北塔附近营建大公馆一,华美壮丽,而未亲享受,即落入人民手中。又以所接收日军医疗器械及药品之一部份。在邵阳市兴办平民医院一所。
十、从改造到特赦,为社会主义服务
日本投降之后,1946年3月13日蒋军从苏军手中接收在沈阳之全部防务。耀湘之新六军挟其在缅北战场之全副美式装备,亦于3月22日占领辽阳,其余沈阳外围之抚顺,铁岭等重要城市,除本溪外,均为蒋军占领。本溪是解放军之重要据点,有重兵防守,威胁沈阳。于是新六军进攻本溪。同时,蒋介石限于4月2日以前占领四平街,于是,东北内战战火炽盛。虽于1946年7月签订《东北地区停战协定》:仍不戢其抢夺整个东北之狂妄野心。耀湘出于对蒋介石之愚忠,陷于人民武装包围之中而自觉,自1946年3月至1948年10月之两年半中,先后与人民解放军激战于四平街,公主屯铁岭、辽阳、辽中、抚顺、本溪,开源、盘山、鞍山、营口台中•长春、永吉、通化、阜新、新立屯、黑山、打虎山等地、大小无虑数十战,阻碍人民革命。曾以牺牲无数官兵之头颅,摧毁人民无数之生命财产,赢得反革命之所谓战绩,受到美国军事顾问团之青睐,杜聿明之器重,为蒋介石所豢养,以致平步青云,足践二百师参谋长,新二十二师师长,新六军军长之阶梯,一跃而登国民党中央委员,第九兵团司令官之宝座。但是耀湘在东北亦曾有失宠之日,反动派历来在失败之余,为自卸罪责,常借惩治他人以自掩饰。在蒋军大势已去之1948年1月初、新五军在沈阳西北郊之公主屯被解放军包围,陈诚命耀湘驰援,耀湘按兵不动,致新五军全部被歼,军长陈达林,师长刘光天、谢代蒸等被活捉,震动南京和沈阳。1月10日蒋介石赶到沈阳召开军事会议,陈诚引答辞职,并欲查办耀湘及李涛,罗英等以不服从命令,贻误戎机之罪。而耀湘谓未接到陈令,互相推诿,无法下台,最后,陈以主要责任应由己负,自请处分而罢。此亦反映反动派末日互相啮噬之象。
自1947年夏至1948年初,人民解放军连续向蒋军发动夏、秋、冬三个攻势,歼灭蒋军大部份有生力量。1948年3月间,东北战场形势更加严重,3月13日,解放军占领四平街。至此,蒋军在东北战场只剩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之大据点及其附近之小城市,所占区域不及全境百分之一.蒋介石虽知大势已去,犹欲最后挣扎,决心放弃沈阳,妄图将其所调精锐即全付美械装备之新一军、新三军、新六军等部队撤往京沪,保卫其最后巢穴.于是,直接指挥耀湘发动辽西战役。冀图沿中长路打通沈锦线,与驻葫芦岛及锦西自西向东之蒋军完成战地会师;以保住锦州,牵制冀东,而撤退精锐入关,阻止解放军南下.耀湘遂率其第九兵团全部兵力,(新一、新三、新六、七一、四九等军)自1948年10月4日起集中主力向辽西地区之解放军进攻,均未得逞。继于23日起猛攻黑山,想由此而退至营口,逃出东北以自保。不意遭到解放军的坚强抵抗与反击,激成六日,既不能逃往营口,转而撤退沈阳,终被人民解放军四面八方包围,沿途分段截击,将其五个军十二个师截成若干块,其先遣到台中之一个师起义,各高级将领各自逃命,士无斗志,纷纷向人民解放军放下武器,在一夜之间,廖耀湘的部队即全部完蛋。耀湘在与其部队失去掌握与联络之下,于28日“在田野中的高粱杆堆里隐匿了一天。”29日,“在途中等候一个单独行动的老百姓,给以重金,买了一些便衣与食物,化装向沈阳前进。行抵辽,久不得波…•最后从旁听路人谈话,知沈阳已解放,……决心回头走,拟走到葫芦岛国民党仍暂时控制的地方去。行至黑山以西,被解放军查获。“从此,“这位佩戴着青天白日勋章的将军,毕竟走进了共产党的监狱。”度其十三年又两个月之改造生活。(1948、10、28 - 1961、12、25)
十一、从改造到特赦,为社会主义服务
耀湘自1948年10月29日被伴以后,曾在某地解放军官效导团政治学校改造。据闻在此期阅,一度在南京军事学院当教员,为新中国之国防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1956年1月,北京战犯管理处宣布全国国民党战犯大集中、此乃党中央和毛主席亲自拟定的促进改造之具体措沲。耀洲即于此时与以及其他各地战犯一样进入北京宣外功德林二大门。功德林之外围,虽有一般监狱独具之高墙,其实是一座大学校。生活于其中者,互称同学,可以与家属通信,可以接待亲友,所有学习、劳动、生活、由彼等自行民主选举产生之学习委员会管理。彼辈在此切磋讨论,改造思想,,真正达到加速改造之目的。耀湘在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上曾倾注过不少心血,在功德林中有“书呆子”之称。他以青年时期在岳山中学读《英华字典》之毅力,竟能背诵《哥达纲领批判》而一字不遗。因而“攀援着马列经典的、书山,摘取了理论权威的星辰。
功德林中的战犯们在共产党人苦口婆心之教育与感化下,在理论学习上已达到一定阶段。党和政府的最高决策人又作出一个英明决定,管理处向全体国民党在押战犯宣布外出大参观让事实与之讲话。廖耀湘同他们先后参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地质学院、吉林师范学院、沈阳闸阀厂,天洋南开大学,武汉长江大桥。在此曾被彼辈践踏蹂躏之地,忽尔崛起旧中国历史上未有过之新事物,白然要炸裂其花岗岩脑袋。因而正视时代之潮流与历史之规律。
在功德林的人们虽在思想改造上已具一定基础,尚须通过劳动实践以建立劳动观点。因此,1958年10月,一百多名国民党战犯来到燕山东西横断山脉南麓之五云山下,一个历代帝王近畿卫戍之重镇——秦城,建立农场。耀湘亦挟其《哥达纲领批判》一同来临,与一部份人从事果木培育。其他人有开荒生产者,有建筑修缮者,其体力较弱者饲养家禽。各尽所能,既学习生产技术,亦为社会增添财富。而耀湘在此由过去仅仅认识芫荽,终于该识胡萝卜,更从而认识一个战场,认识一个世界!
耀湘在此十三年多之改造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了主观世界。党和政府认,;他确已改恶从善,根据政策,耀湘乃于1961年12月25日第三批特赦之六十八名战犯中获得新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公民,并任中央文史专员,为社会主义服务。
耀相既获特赦后之七年,于1968年12月2日逝世。享年六十三。1980年5月30日党和政府垂念追悼,将其骨灰安放北京八宝山。原配汪青,于耀相留法期间在乡病故。继配黄伯溶,系黄兴之远房侄女,在法国结婚。生子定一,现母子均居美国。
来源: sage yan
原载于:邵阳文史资料
录入校对: sage 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