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传略
回到目录页一、生平概述
廖耀湘,又名廖建楚,湖南省新邵县土桥乡回龙村人。生于一九○六年四月二十三日,一九一○年至一九一六年在家读私塾,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二二年在原邵阳县县立小学读书,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三年在长沙岳云中学读书,一九二六年考入黄辅军校第六期,一九二九年留学法国,一九三六年学成归国,以后投身国民党军界。一九四八年十月在辽西战场被俘,特赦后为人民军事教育作过贡献,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日病逝于北京,终年六十二岁。
其父德显悌,有田土十多亩,一生务农,小时读了几年私塾、经馆,略通文墨。其母肖氏,除操劳家务外,有时还做些土边农活,勤劳持家。祖父廖光宦,字义大,前清太生,喜读经史,好学能文,谋求进取,终不得志,以教书为业,在乡里颇有名气。鏖耀湘出生时其父为之取名“建楚”,后其祖父见其天资聪颖,取名“耀湘”,意思是望他刻苦读书,长大成器,光耀三湘。
二、自幼颖悟
然耀湘三、四岁时,深得祖父喜爱,与之同餐共寝,形影不离,图在私塾馆里认字、读书,精心辅导,不准随意到外面玩耍。因此他在祖父办的私垫馆里,受到了严格的启蒙教育。五、六岁时,四书、五经中的部分篇章,使能朗朗上口,且能背诵。每天练习写字。八岁时,祖父想送他到县里小学读书,引起了一场争论。父亲认为他是长子,想留在家里作田守业,祖父不肯,说借钱也要送他到学校读书。在祖父的坚持下,他终于去县立小学读书了。在县小读书期间,生活艰苦,衣著朴素。刚入校时,城里学生看他个子矮小,土里土气,有些瞧不起他。后来见他字写得好,文章出色,且善于画画,大家便改变了看法,逐步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和同学的饮佩。假期回到家,他既复习功课,又抽出时间作画。有次一个客人骑马到家,他当众把马栩栩如生地画下来。他备有许多画册,有画人的,有画物的。他还喜欢教人作画。村里有一个叫廖松廷的,小时与他交往甚密,曾跟他学画,并保存有一本他的画册(到动乱年代才丢失)。
三、英才初显
村里流传着廖耀湘写字为文的几则故事。一是本村黄家坝,背时曾建有一座庙字,开始叫“水口庙”,由于年久失修,“水口庙”三字已模糊不清。有个假期,他从学校归来,征得父亲同意,请砌匠将庙宇门口粉刷一次,将“水口庙”三字改为“雅颂庙”,亲手写于庙门,遒劲有力,观者无不赞赏。
二是一九二一年,他年方十五,正读中学,假期回家,碰上廖氏宗族三次修谱,要撰写序言,冠于编首。族上父兄再三物色,最后一致同意要他撰写,他欣然应允。用了好几天时间,运笔推敲,写成约六百余字的序言。付印时照他的手体刻版,装订在谱书之首,村里尚有此谱可查。序文前面写道:“谱者,系详姓氏而清支派者也,谓祖系出生义王裔伯廖则远于周。在末尾写道:“……撰序言冠于编首,以示大义,而敦雍睦,念先祖之旧德,展锡类之孝思,犹云黄河九曲,源于昆仑:长江万里,发于青海,循流溯源,同归一本,是我等所厚望也夫。”序文最后落款:“中华民国十年辛酉古历葭月下浣十八世孙耀湘建楚沐手敬书。”从序言可以看出他中学时代的文笔根基。这种根基来源于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如学习英语,他不但背诵课文,而且熟读强记《英汉辞典》,朝夕不辍。
他学习刻苦,对体格锻炼也十分刻苦。在学校,是运动员,一九二四年曾代表岳云中学参加全省田径运动会,取得长跑冠军。假期在家也坚持锻炼,每日黎明即起,一口气要爬上后山顶峰,有时还带着狗一起爬山,与狗比赛。
四、投笔从戎
一九二五年廖耀湘十九岁时,正在长沙岳云中学读书,由父母作主,与汪青女士结婚、夫妻情笃。一九二六年中学毕业,当时正值新旧军阀陷民众于水火,内忧外患,国事蜩塘,青年廖耀湘决心习武,报效国家。见国共合作,出师北伐,心情振奋,欲赴穗投考军校,一时苦于路费无着。犹如“病篇乱投医”,他竞报名到赵恒锡的五十标六旅教导队当学兵。年底毕业,在三百六十名学兵中他的各项成绩均名列第一。
此时,他曾在家信中写到:“若徒为军阀卖命,则非男所愿……决不作久留之计……。”于是潜回家乡,由族人资助,去广州考入了黄州军校第六期,习精兵。毕业成绩列入前十名,乃报考留学生预备班。张治中主考,笔试录取。蒋介石亲自面试审查,因其身材不高,且左眼皮有疤,本拟除名,但以其成绩优异,还是录取了。预备班共三十六人,学习一年,于一九三〇年秋以上士衔,公费赴法留学。
留学期间,夫人汪青于一九三二年在家病逝。后经好友胡光喜介绍,在法国与黄兴先生的侄女黄伯溶女士结婚,后生一子,名廖定一。(现夫人已年逾八旬,侨居美国,其子定一在美国获博士学位。)
五、驰骋抗日疆场
一九三六年廖耀湘学成回国,成绩优异,被派在南京桂永清部的教导总队任少校连长。此时,张杨兵谏,日本侵略军挑起的芦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战事均给廖耀湘的思想以巨大冲击。他在家书中曾写道:“此为我民族五千年来之大难,……成仁赴义,此分内事也……”虽未奉命奔赴前线,然在教导队激励抗日,为抗日训练劲旅。旋升为中校主任参谋。南京仓猝失守,未及撤离,躲在下关郊外一个姓和的农家一个多月,直到一九三八年春,始化装逃离沦陷区,历经艰难,殆例文天样之南归。到武汉后,披任命为机械化第二百师少将参谋长。十月该师扩编为十一军,后改为第五军,廖耀湘升任副师长,在湖南湘乡编组。因师长邱清泉未到任,又代理师长。十二月编组完成,移驻东安整训。廖为这支抗日劲旅呕心沥血,曾著《浔江上游游击战术》、《小部队战术》等册子,作训练教材。
一九三九年秋,该师参加昆仑关战役,果然显示了顽强的战斗力,取得了辉煌战果,予侵华日军以重创,获得举世闻名的昆仑关大捷。
一九四○年师长邱清泉升任第五军副军长,廖端湘升任新二十二师师长。在滇西战场以劣势装备对抗现代化装备的日本侵略军。一九四二年远征缅甸,支援英军,在淡文伊(Taungdningyi)、苗拉林(myolalin)一线当敌中路,扼悍猛之日军攻势达二十余日。因右翼之英军节节败退,史迪威下令撤退,廖耀湘率新二十二师扭任掩护,部队秩序严整,掩护中又给日军以重创。一出国就让侵缅日军感到:打英国部队好打,中国人来了不好办了。
由于日军先后攻陷仰光、密支那,第五军主力无法按原计划退回国境,廖耀湘率新二十二师被迫越野人山。当时正值雨季,道路被淹,行动十分困难。野人山人迹罕至,原始大森林里瘴气、毒虫侵害,给养不继,医药匮乏,部队行进非常艰难,疾病、饥饿、疲乏,使官兵死伤过半。廖耀湘率全军发扬中华儿女艰苦卓绝、互助互励之精神,走出野人山,经孟关、大洛,八月初神话般地胜利到达印度东境之列多(Ledo),使英美官兵以及敌人惊叹不已。
一九四三年初反攻缅北,中、英、美联军约十二万人,实以中国军队为主,对抗二十万日本侵略军。廖耀湘的新二十二师,以寡敌众,在大洛、腰邦卡,全歼固守孟关外围之日军,在孟关会战中,彻底击溃步炮四倍于我之日军,使日军全部退出胡康河谷;在间布班山隘,以精湛之战斗技能,通过三次非常激烈的会战,使日军伤亡惨重,被迫退出山隘及孟拱河谷北段,在索卡道围歼日军十八师团,攻占卡马英。廖耀湘率领之新二十二师,屡建奇功,威震殊俗,令世人刮目。
反攻缅北,大获全胜,部队暂时休整,以十四师、新二十二师、五十师为基干,编成新六军,廖耀湘任军长。挥戈南指,袭取战略要地史维古,攻克缅北重镇八莫,袭曼大,取西于,下南坎,占领滇缅公路交会点芒友。一九四五年二月攻下南杜,三月攻占乔美,结束了远征最后一场战斗。廖耀湘率中华男儿,在异邦严惩侵略者,声威震摄四海。
六、没于汪洋大海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军无条件投降。廖耀湘奉命率部回国,任芷江受降的警卫任务。此时廖母肖氏已从家乡到芷江,母子团聚。八月下旬,新六军将空运南京,廖耀湘派人送母回邵阳,在北塔旁置地建房,供母安度晚年。
新六军空运南京,接受日本侵略军司令冈村宁次之投降。一九四五年底蒋介石为发动内战之需要,调新六军赴东北与我解放军作战。葫芦岛登陆后进占黑山牛庄。解放军为避锋芒让出大城市,按毛泽东军事思想,开展运动战,遂使新六军得以先后占领沈阳、四平、长春及吉林一带。一九四七年八月,廖耀湘升任第九兵团司令官。此时,廖虽然升了官,却也看到国民党大势已去,东北我场对蒋军日渐不利。陈诚部署辽西会战前夕,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日,廖曾对其部属蒋继志说过:“锦州攻坚,凶多吉少,微为不智,但长官决定如此,其可奈何,只好舍身硬碰矣。”数日之后,新六军果然在黑山全军覆没。廖耀湘与新六军军长李涛被俘,仅副军长刘建章脱逃。当然,廖耀湘当时不可能看到:当你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投身抗日战争时,你成为一代名将,当你逆历史潮流而动,与人民为敌时,必然灭顶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本文材料来源:
(1)土桥乡知情老人口述
(2)廖耀汉遗稿
(3)台湾《中外杂志》八一年九月号刊载蒋继志的《追怀穆耀湘将军》及刘建章、李珍的《印缅血战记》
录入校对:鱼珠前航道舵手
出处:《新邵文史资料 第1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