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廖耀湘相关的文字资料合集

Memorial for General Liao Yaoxiang

    廖耀湘率部血战缅北

    回到目录页

    李羽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以各种荣誉表彰为反法西斯侵略而英勇战斗的军人。其中最高勋章为中国的青天白日章、美国的自由勋章、英国的十字勋章。本文的图照反映的是1944年3月美国史迪威将军向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二十二师长廖耀湘授予美国自由勋章的情景。

    照片画面简略,而事件的意义重大,它标志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作战的重大转折。1944年3月初,远征军主力部队廖耀湘师克服缅北战略要地孟关,几天后,同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将军带了两个随从乘吉普车来到孟关前线视察慰问,在用降落伞搭成的师指挥所旁野地里,他代表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廖将军授予并佩戴自由勋章。这里是戎马倥偬的战场,他们穿的都是军便服,参加观礼的也只有新编第二十二师副师长李涛、师参谋长刘建章等少数师部官员。

    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作战可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缅南保卫战。1942年1月日本侵略军进攻缅甸,英军、缅军节节败退,根据英国的请求,中国军入缅授救。由远征军第一路司令罗卓英和史迪威指挥作战,在前三个月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奋勇阻击,屡挫敌锋。但由于没有得到英军的有效配合致孤军深入,而日军又大量增兵,战局失利。5月上旬开始退,其中两路退入云南西部。廖耀湘所率二十二师撤往印度东部。穿越野人山区大片为原始森林,时值雨季,沿河谷的道路被淹,无路可通,行动困难,补给也告中断。而原始森林中瘴气、毒虫侵害为患,疫病多发,同时缺医少药,以致部队伤亡过半。廖部经互勉互助保存四千余兵力。之后转往比哈尔省的兰姆伽休整,在此补充兵员、更换装备、严格训练,改称驻印军。廖耀湘在此时踏勘驻地附近的原始森林,研究森林作战战法,编写成书、组织模拟演习,准备再赴缅北打击侵略者。

    远征军去缅作战的第二阶段为缅北反攻战。参加反攻的中、美、英联军约十二万人(其中中国军队八万余人、美军一万余人、英军二万五千余人)。日军约二十万人。1943年10月驻印军开始组织反攻,沿中印公路向缅北推进。此时日军以其号称常胜军的第十八师团据守缅北。以位于中、印、缅边界交会处的胡康河谷为守备重点。

    1944年1月,廖耀湘指挥二十二师之一部,沿高原盆地侧翼,攀悬崖、附绝壁,像古代韩信渡陈仓、邓艾出阴平似的艰苦推进,出敌不意。于1月31日攻克大洛,打破了敌军守必固的狂言,获得缅北反攻的首战胜利。

    2月,廖将军率师主力向胡康河谷的战略要地孟关展开包围攻击,侧翼部队也攻击前进,遥相呼应。日军在孟关一带集结了步兵七个大队和四倍于中国军队的火力,企图在此决战。廖师此时另一支奇兵迂回敌后,截断日军补给线。正面部队施以雷霆万钧之势,发起猛攻,击破敌军十八师团主力,于3月3日攻克孟关。继续以快捷行动尾敌穷追,于3月8日攻入瓦鲁班附近的敌军十八师团司令部,缴获其关防,结束了胡康河谷的战斗。这一胜利也使印缅边境的受困英军获得支援,稳定了局势。大捷后除前文所述史迪威将军前来祝捷授勋外,东南亚盟军统帅蒙巴顿将军也乘轻型飞机来孟关慰问,他向中国官兵竖起大拇指用中国话说:“二十二师顶好!”随之,英国政府向廖将军授予了十字勋章。

    胡康河谷的胜利战略意义重大,是缅北战斗的转折点。但是敌军第十八师团未能全歼,又退入孟拱河谷补充兵力,以待雨季到来。中国远征军为迅速打通中印公路,不顾恶劣气候,继续南进。廖师在5月份连克一些据点,6月1日对孟拱河谷的索卡道迅速完成战略包围。经过九昼夜的激战,将压迫于索卡道地区的敌军聚歼,敌军陈尸五千余具,日军师团长田中新一率残余官兵泅渡侥幸逃脱。廖师旋于6月16日攻克卡马英,与侧翼新三十八师(孙立人部)和英军空降旅胜利会师。

    索卡道的森林歼灭战,廖将军指挥四个步兵团,歼敌一个号称“常胜师”“森林之王”的加强步兵师团。其兵力对比是敌众我寡,结局是我全胜,敌全败,是中日战争史上的重大胜利,也导致了缅北敌军的全面崩溃。战役后日俘英井中队长对各国军队战力评估说:“如以同等装备,日军可以一击七缅军、六印军、四法军、三英军、二德军、二美军,与贵军则一军而已。”

    1944年8月廖耀湘将军以战功获得国民政府授予的青天白日勋章,晋升为新编第六军军长。新编第二十二师获荣誉虎旗一面。这支胜利之师继续南下,11月渡过伊洛瓦底江,击溃敌军第二师团,前锋距当时缅都曼德勒不及百里。1944年底,由于日本侵略军进入贵州,攻陷独山,威胁贵阳和重庆,新六军被调离缅甸战场,空运回国,准备在新的战场迎敌。

    廖将军率领所部血战缅北,在收复缅北八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歼俘敌军十万余人,打通中印公路的整个战斗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因而荣获三枚最高勋章。

    录自1996年《湖南文史》第四期

     录入校对:寒庭暮晚

    来源:新邵文史第十辑:廖耀湘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