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廖耀湘相关的文字资料合集

Memorial for General Liao Yaoxiang

    怀念廖耀湘将军

    回到目录页

    郭温

    (一)才智过人 识见卓越

    1937年冬,廖氏只是南京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二旅的中校参谋主任,南京失守时匿于民家,次春只身逃往武汉。曾就当时国内外形势,敌我情况的分析、京泸战役的经验教训,以及今后建军抗战的方针战略等,上书献策给最高率事当局,当局颇为赏识他的才识、见解,破格从中校越级升为少将,并派往当时唯一的机械化部队——刚成立的陆军第二百师任参谋长。

    (二)练兵有方 卓有成效

    1938年秋,陆军第二官师扩编为新十一军,旋改为第五军,廖被提升为新二十二师副师长。该师是新成立的部队。当时号称“三新”即新番号,新官和新兵,这样的部队,什么时候才能管用,在军内和各界都相当怀疑。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的格言,在华北、京沪以及江准各战役中已予以充分地证明,而绝大多数国军部队,都是打仗时乱冲乱撞乱打一气,休整时则官兵聚赌,吊二浪当,很少有人把练兵看作第一要务。有些人最多痛定思痛,事后放几声马后炮。而廖氏却早已有见及此,故在升任副师长后,筹编工作略具端倪,即开始主持练兵。先成立一个干部训练班,把全师团以下干部,分三批轮流训练,一个月为一期,三个月轮训完毕,轮训后的干部回部队,马上开始紧急练兵。

    训练干部期间,廖于夜间编写讲义,日间主持训练,所有讲解、操练、讲评一手包办。在此期间,他编写了“小部队战术”一书创设“伍”制,即在建制“班”以下,再分设三至五个伍”,每“伍”二至四人,一人为长,在战斗情况需要或战场混乱时,“伍长”可独立指挥作战,如此战斗能始终有指挥有秩序地进行,从而发挥出应有的能力。

    廖练兵非常踏实,他规定各级指挥人员以至列兵,每个战斗行动,都必须按三个步骤进行:即“侦察”、“决心”和“处置”。虽然各级指战人员的各个作战行动,所应包括的事项繁简各异,但归纳起来都不外这三大项。所谓“侦察”就是把当时的敌友情况,自己的任务,结合当地的地形,予以综合分析研究;所谓“决心”,就是依据上述的分析研究,决定完成这一作战行动的计划;所谓“处置”,就是把上述的计划切切实实地付诸实际行动。例如一个列兵,在战斗前进时,班(或伍)长命令他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去,在他完成这一战斗行动中,应在瞬间做完下列动作:

    1. 把前面敌情、班内(或临班)的有关情况,自己的任务,结合所在地形,加以分析研究(这就是侦察);

    2. 决定到哪里,从哪里去,怎样去,何时去(这就是决心);

    3. 根据上述决心,机敏灵活地到班(伍)长指定的地点去(这就是处置)。

    班长以上指挥人员的作战行动,固有繁简之不同,基本步骤都依此类推。

    练兵时假设各种敌情,选择各式地形,给以各种任务。反复操练,务期纯熟,俾作战时能适时确切地灵活运用,既能充分发挥战斗能力,胜利完成战斗任务,又能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和损失,使部队成为一支能征善战历久不衰的劲旅。

    新二十二师那个“三新”部队,紧急练兵半年之后,于1939年冬桂南战役中得到充分地肯定。日寇于侵占南宁后,据守左之险昆仑关,以御我军,待机北进。友军攻击该关,多日无功,新二十二师只用半天就将雄关收复,这是廖氏练兵的首次硕果。

    再举一例以说明廖氏练兵的成就。1944年缅北反攻战役中,廖率新二十二师于攻克孟关后,日寇据守间布班山隘,以阻我军前进,企图拖到雨季,再从事整补。

    该山隘是一个狭长的山谷,长约20公里,宽不足一公里,有几处仅一、二百米宽, 两侧都是崇山峻岭,悬崖绝壁,其间丛林密布,几乎无法攀登,迂回绕越也殊难为力,飞机大炮也失掉作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我军只能从事正面攻击,灵活运用火力掩护小部队冲锋格斗。这就要靠指战员们的素质(包括体力、意志与战斗技术)硬碰硬地进行力量的较量。

    俗话说得好“两鼠穴斗,力大者胜”,在敌守我攻,难易悬殊的条件下,我只用十多天时间,即将整个山隘拿下,新二十二师各级指战员们的素质和它所凝聚的战斗力,是显而易见的了!

    其间还有事迹,可以说明新二十二师官兵的素质,兹介绍如下:该山隘有一处宽仅100余米,敌人巧妙地利用山势,在两侧构筑许多机枪堡垒,以交叉火力封锁山谷,我军数次冲杀,伤亡颇众,最后只剩一个堡垒,很难予以消灭,迫使我军寸步难进。某排奉命消灭该堡垒,但它上有悬崖大树作遮盖,前有山石为屏障,机枪、迫击炮、火箭筒等近战火器,都无法奈它何。该排正副排长以下牺牲过半,还是无计可施。

    此时列兵张长友以超人地胆识、体力和技能攀藤到该堡垒附近,更冒滚落山谷粉身碎骨的危险,匍匐前进到其近侧,以手榴弹向其枪眼投物,但两次都没命中,最后他更冒巨险爬到距枪眼咫尺之旁,将手榴弹弹簧拉掉、硬是塞进枪眼,一声轰然巨响大功告成。使我军能继续攻进,实际上对整个战役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张长友却安然无恙。

    除获得奖章、奖金等荣誉外,中外各大报刊都以头条新闻报导他的事迹,美国畅销国际的“时代”杂志,在封面刊登了他的照片,因而名震中外,被誉为“肉弹张长友”。像这样可歌可泣的事迹,还可举出许多,张长友不过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而已。

    廖于1939年夏轮训完本师(新二十二师)中下级干部后,军长杜聿明又调他到军部,轮训全军中下级干部。第五军以后之所以能成为国军劲旅,这未尝不是一个重要因素。

    1943年秋,新二十二师奉命由印度训练基地兰姆迦开到印缅边境列多后,廖氏鉴于未来战场,都是崇山峻岭和原始森林,当即编写了“山地和森林战术”一书,及时训练部队。1945年初部队(新六军)调回昆明待命时,他结合国内情况,认为除了过去所著战术手册之外,还应训练村落战和街道战等战术,遂又编写了相应的战术手册。

    按廖氏过去所在军事学校(黄埔军校和法国骑兵学校)都不可能学到这些特种战术的,他为什么能编写出这些既具体又实用的战术手册呢?这大概就是所谓“运用之妙存于一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道理吧!但非真才实学者能做得到吗?

    (三)有勇有谋 战绩卓著

    1939年秋,桂南战役中的一场决定性战斗,是攻克天险昆仑关。攻击那天,廖以副师长身份,亲临第一线团指挥所指挥,在关键时刻,更到第一线的营里去督战。按国军中的副职人员,如副营长、副团长,作战时最多到营团指挥所、协助部队长指挥,至于副师长以上官员,战时能在前方司令部的,已属少见,大多数都是留守后方,处理后方事务,如此相延成习,见怪不怪,而廖氏却如上述,殊属难能可贵。

    廖升任师长、军长以后,作战之勇敢,更较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战时除前线司令部外,总是带少数必要人员在第一线团附近另设前进指挥所,必要时还到第一线团至营指挥所督战。这样既能及时地掌握战斗情况,适时地予以指示,使其作战计划能更好地付诸实施,又能鼓舞士气,更充分地发挥战斗力量。他这样做,对取得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再举几个战例,以说明廖氏确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军事天才。

    1. 1942年春缅南战役中,廖率新二十二师于3月底,奉命由叶达西(在仰光以南)驰援被困在同古(在仰光以北、叶达西之南)的第二百师,解其围后,又改令在叶达西至平蛮纳(叶达西之北)间,迟滞日寇北进,掩护我军在平蛮纳一带的会战部署。廖审情度势,利用当地地形,巧妙地进行固守与虚守相结合,并适时出击的战术,在仅60多公里的地段内,对兵力、火力与装备均绝对优势,尤其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敌人,周旋半月有余,胜利地完成任务。

    2. 1944年缅北反攻战役中,一月份的大洛之战,三月份的孟关之战以及六月份的索卡道之战,都是用的正面攻击与迂回包围相结合的战术,都取得了光辉的战绩。前者消灭了日寇一个加强大队,开缅北战役胜利之端。孟关之战击溃日寇十八师团的主力,在战斗力和精神上都给该敌以沉重的打击。后者则彻底歼灭了日寇第十八师团,对缅北反攻战役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从而能顺利地打通中印公路,使整个抗战形势为之改观。

    试问,许多指挥官同是一个正面攻击与迂回包围相结合战术,为什么廖氏能够屡用屡灵呢?这就是因为廖能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出敌意表而为之,正如前面所说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道理。

    再介绍一下那些执行迂回任务的部队,他们都是在崇山峻岭,茫茫林海中进行活动,在迁翅过程中,不准举火、不能通讯、不可出声、吃干粮(或炒米)喝生水(有消毒药片),以地图作向导,用指北针定方向,拿皮尺计路程,攀悬崖、附绝壁,斩荆开路,荡藤渡涧,到达指定地点,一声炮响,使敌人惊为兵从天降,立时土崩瓦解。真是不让“韩信渡陈仓、邓艾下阴平”专美于前,使三十年代多部“泰山影片”的惊险镜头,成为现实。

    古语云:“强将之下无弱兵”,上述各战斗之部队,当然不是“弱兵”,可称得起是“精兵”、“强兵”了。那么反过来说则是“强兵之上无弱将”,廖氏堪称“良将”是与事实不悖的了!

    当然,以上所述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廖氏,可是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成败将了,要知道在解放战争中,他是站在非正义一方的,非正义战争,从根本上说是注定要失败的,是神人也无法逆转的,廖氏不过是一名殉葬者,但他的军事天才和抗日功勋,是不会淹没的。

    八一叟 郭温

    1996·7 追述于上海

    录入校对:寒庭暮晚

    来源:新邵文史第十辑:廖耀湘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