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廖耀湘
回到目录页一、前言
廖耀湘是抗日名将,于1968年12月2日猝逝于北京和平街11区20楼3单元家中。每年此日我心情总是激动不已!在廖兄逝世30周年时,我曾写过一首诗,诗能工拙,其情却真,兹纪之以志心中的感触。诗曰:
“撩外丹心纪我公,丰功伟绩招外中。卅载艰难怀宿将,海峡两岸泪痕同。“
廖兄是1948年12月于辽西战场中被俘的,我是1949年8月18日于福建战场中被俘的,过去我与廖兄虽是黄埔军校同学却不是同期,虽都参加抗日战争却不在一个战场,所以并不相识。我与廖兄相见于1957年8月参观长春时,当时适逢反右斗争开始,俨如“楚囚相对”均不多言。1957年9月参观东北及武汉长江大桥后,我们同在北京的公安部战犯管理所秦城农场专政改造,每天半日劳动(主要是种果木、栽葡萄及植树),半日学习时事及写述与管理文史资料,当时全所的战犯(即高级战俘)中绝大多数是国民党及伪满兵团级、军级将领,共约百余名(后来精简为90多名),当时彼此可以交谈,但前途茫茫有此生休矣之感!自听到当时管理人员传达张治中转达中共主席毛泽东的指示“对战犯不判不杀,分批释放,安排工作”后,大家才开始感到尚有新生的希望。后来由于匈牙利事件及反右斗争影响,迟至1959年12月4日第一批特赦才开始,特赦人中有溥仪、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等10余人,1960年11月28日第二批特赦有李仙洲、范汉杰、李以劻、宋瑞珂等10余人,我与廖兄共同改造的生活至此结束,而廖兄经过12年的改造也在1961年12月第三批特赦了。从1962年起直至1968年我与廖兄均是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共同从事文史工作达6年,合以上三年多共计近10年,这10年是我俩不平凡的10年,此生难忘的10年!
二、廖耀湘的身世
廖兄是湖南邵阳(现为新邵)的酿溪村人,生于1906年(前清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祖父廖先圃乃著名塾师,精通经史。父名廖显悌,粗识文字在家务农为生;母肖氏为农家女,没有文化。廖兄兄弟四人,按序是耀湘、耀资、耀沅、耀汉,另有一妹。家道贫寒读书甚少,务农者多(一般读过私塾)。廖兄能进学堂多赖祖父的特别关照(父要留他在家耕田,祖父则坚持借债供他升小学)。廖兄幼时有“神童”之称,读书过目即能诵,进城升学时,在私塾已能背四书五经,特为祖父所喜爱。据廖兄告诉我,他上小学时身穿内衣裤仅各一件,且缝补多处,因无可替换,只有夜洗、次日半湿半干便又穿上来穷对付。祖父怜惜他,便将其老人寿衣衣料进行改制,给孙子做内衣裤。后来小学毕业时,他名列第一获得奖金10余元,乃将此奖金购买布料为祖父作寿衣,其勤奋好学与孝顺广泛传颂乡里。此外,廖兄也曾相告,他童年时是个顽童,在读私塾时爱作弄塾师。由于所学内容他在祖父身边早就读熟了,每次到塾馆后不久就逃学上山去玩了,但到了背书时回馆照背,一字不差,因而塾师也不能打他,他后来就学绘画来消磨时光。他画山水、画鸡鸭马牛羊之类的技能就是此童年时代打下基础,从没有师传只是自己观摩苦练成功的。他童年时也不愿按老师规定去临帖,只是自己照写而已。他也曾告诉我,他生在酿溪,屋后就有山,山边有凼,所以从小爬山玩水成了天性。后来长大在洋学堂读书时其球艺颇佳,也是童年热爱运动的结果。廖兄在县立小学毕业时由于成绩优异,博得亲邻欢喜,因而祖父继又借款供他升学。他在长沙省城考取岳云中学,在校三年把英文、数学打好了基础,并成为岳云中学的篮球好选手,他每提到祖父的恩情总有感念不尽的孝心。
三、当兵吃粮与进黄埔军校
关于当兵吃粮事,廖兄认为一生受益良多。他中学毕业后在长沙举目无亲,既无钱升学又无从就业,四顾茫然,忽然在街头看到一张布告,是湘军独立旅叶开鑫部招考学兵事。他为解决吃饭、住宿问题,立即报考,并被录取,参加了该旅的学兵队。在中国旧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而湖南人却反其调而行,认为无湘不成军,当兵吃粮报国好事!他在学兵队受训半年结业后,由于学术科优良,遂加入该旅正规部队,不到两年就升到了班长,并打过几次仗,当兵当到班长不容易,但想成为军官却更难。湖南当时的督军是赵恒惕(留日士官出身),师旅团营长大都是出身陆军小学、中学、保定军校或湖南速成,而连长,排长则出身湖南讲武堂。廖兄当班长时讲武堂已停办了,当时孙中山为大元帅在广东创办黄埔军校,搞国民革命进行北伐,湘军成了革命对象。廖兄于是脱离湘军,1926年回家筹借旅费,与人结伴赴粤投考黄埔军校第六期(当时1—5期已毕业参加北伐了)。廖兄考取黄埔后,先在广东地区训练两年,后来迁至南京,1929年始毕业。像廖兄这样先后训练达三年,合南京本校、长沙、武汉、广州、南昌各分校于一炉的黄埔生,共有二三千之多,为开校以来学生最多,训练最长,学生成分也最复杂的一期。
黄埔六期在校期间国内形势极其纷乱,虽然北伐战争胜利,旧北洋军阀败了,但新军阀又起来争权夺利。蒋介石及南京政府先后对各派系新军阀加以“申讨”,先讨伐桂系,次讨冯玉祥,再讨阎锡山,直至1930年秋才结束中原大战,诚属中国之不幸。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及南京政府决心整军,决定从黄埔六期毕业生中选拔精英,送往欧美各国深造。廖兄在校三年除军事部门(如兵器学、筑城学、战术学、交通学)成绩优良外,外语也大有进步,因此被预选为提拔的对象。3000名黄埔六期生中共被选出几百名,进入1930年留学预备班,这些人从此步步青云直上,当兵升官难的问题有了学籍之后再不存在了。
四、留法专攻骑兵
1930年廖兄报考留法学骑兵科。当年报考各国留学的多是英语居多,他灵机一动却改报留学法国专攻骑兵科学术。廖兄平时准备的是英文,后来报考留法时即集中全力专学法语,在留法预备班中日夜苦修,他发挥自己天资独厚过目不忘这一特点,在总共录取名额仅有44人的情况下,廖兄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
廖兄在法五年。先考入著名的圣西尔军官学校,肄业两年后又考入法国骑兵机械化专门学校,毕业后获准编入法国骑兵部队见习,参观了马奇诺防线。由于成绩优良,曾为骑校当局所表扬。廖兄在留法期间,在巴黎与湖南同乡黄伯溶女士相遇。黄女士为人善良,在留法之前曾毕业于长沙一女师,乃民国元勋黄兴之侄女。两人结婚后感情弥笃,不到一年即生一子取名廖定一,取孟子所说“天下定于一”的意思,由此可窥廖兄雄心壮志。1936年学成回国。他出国时是上士阶,回国后则未经尉级军官一跃而任军校教导总队少校骑兵连长,成为中级军官。他从长沙当兵升至少校仅用了10年。
五、八年抗日战争名震遐迩
八年抗日战争,廖兄由教导总队中校参谋主任开始,升至陆军中将止,所经过的战役计有:
- 淞沪战役(1937年秋);
- 南京保卫战役(1937年冬);
- 广西桂南昆仑关战役(1939年冬);
- 中国远征军援缅甸时期(1942年春入缅),参加过同古、叶达西、曼德勒战役;
- 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时期(1943年10月再次入缅),参加过百贼河,大洛、孟关、卡马英战役;
- 伊洛瓦底江索卡道之役(1944年11月);
- 参加1945年5月湘西会战至抗战胜利;
- 首都受降、接收。
以上战役的具体情形,兹纪其要点如下:
- 1937年12月守南京战役之败。 廖兄原在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任中校参谋主任,南京失守后潜在民宅得以脱险,1938年春逃至武汉归队,当时教导总队已改编为陆军四十六师。他上万言书列述南京日军大屠杀的见闻及对今后建军的意见,呈交陆军大学代理校长蒋百里(廖与蒋曾在欧洲相识,并于1937年春同道考察时有旧交),转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他很快被破格提拔为二〇〇师(机械化师)参谋长,不久又升为第五军新二十二师少将副师长,为军长杜聿明所器重。1939年底昆仑关战役中,廖佐师长邱清泉在前线克复昆仑关,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屡立战功。1940年6月升任该师师长,遂于1940年秋移师贵州整训。由于廖兄严格训练,受到军训部的好评。
- 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之败。 1942年日军侵缅,英军兵单势弱,请求我国组织军团入缅增援。我国于1942年2月编组一路远征军,司令长官为罗卓英,杜聿明为副长官兼五军军长。远征军辖3个军,即五军杜聿明、六军甘丽初,六十六军张轸等,3个军分途援缅。1942年3月五军先头部队二〇〇师进入缅甸之同古,六军进入泰缅边界之毛奇、雷到姆,六十六军进腊戍、曼德勒,与英军协同作战。当时日军第十五军团司令官饭田祥二郎所辖十八、三十三、五十五、五十六4个师团已攻入仰光,也分三路北进,企图将我入缅各军各个击破,以截断中英美的海空运输通道。3月23日敌军五十五师团开始向进占同古之二〇〇师进攻。25日同古外围据点俱失守,新二十二师奉命由叶达西至平蛮纳占领阵地阻敌北进。苦战半月,当时英军迭次失利,新二十二师于平蛮纳痛击正面之敌乃阻缓了日军行动,惟两翼友军节节败退,第一路远征军罗卓英迟迟未作出撤退指示。当时入缅各军均告失败,腊戍、八莫、密支那相继失陷,第五军始奉命取道滇缅边境回国。惟此时密支那区东撤归路已断,九十六师、二〇〇师侥幸突围回国(退却中戴安澜师长阵亡),而五军军长杜聿明率军部及直属部队和新二十二师乃向孟关、大洛转进以脱离敌人。但此时东退无路,后有追兵。为死中求生不得不“生渡鬼门关”,企图强行冒险通过野人山向印度西行。据杜聿明回忆,敌军在追击我后续部队时,有一个大佐在河边大叫:“皇军不追杀你们了,让你们去修炼成仙吧!”敌军预料中国军队退入山中必死无疑。但天无绝人之路,我军苦行月余后终于到达有人烟之新平洋。途中尽是森林野岭,我军入山只九天即开始缺粮绝粮,骡马杀尽后只能求野果树根充饥,沿途饿死病死的将士数以千计。杜将军多病,幸得廖将军力壮,每日指挥工兵逢山劈路遇水搭桥,1942年7月又幸得史迪威将军派来侦察的第五团团长(美籍华裔,粤人)驾机侦出我军下落后,每日投粮救济,并投下无线电机取得联络,全军乃逃出鬼门关。再苦行月余后于8月上旬到达印度之列多,8月底抵达印度蓝姆加。这是中国军队远征失败之惨史,杜军野人山时饿死病死战死的官兵共计6000人。抵达蓝姆加后,杜军长留下新二十二师及新三十八师在印整训,其本人回昆明整补,升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第一路中国远征军即告结束。
- 参加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日军之胜利。
远征入缅作战失败后退抵印度之蓝姆加的新二十二师廖耀湘部、新三十八师孙立人部,改归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将军指挥(史兼中国战区参谋长)。两部从1942年9月至1943年8月整补经年后,遂又奉命反攻缅北日军。经过一年苦战,终于痛歼日军十八师团田中新一,打通了中印公路。其简要经过如下:
- 首战告捷于大洛之百贼河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缅北。当时日军对缅北战场全采守势,沿大奈河、百贼河防御,沿线要点多有碉堡。10月下旬新三十八师孙立人部之一一二团第三营进至大奈河北岸之拉加苏,被日军包围。此时廖耀湘师前卫团(六十五团)傅宗良部(此时新二十二师主力尚在印度之列多)甫抵新平洋。史迪威下令该师前卫团即沿大奈河北岸直趋拉加苏,解该营之围,再渡大奈河夺取大洛。该团团长傅宗良则认为应从南岸渡河向大洛进军,可逼使围攻拉加苏之日军撤围。他未经上级同意即行进攻大洛之计,事为史迪威得知后即严加申斥。廖师长为救部属,主动承担决定南行之责,鼓励该团戴罪立功。于是该团官兵决心犯难直攻大洛,将围攻拉加苏之敌(五十五联队第三大队)包围全歼于百贼河,大队长冈田中校自杀。捷报至史迪威处,史氏不信,认为虚报战果,乃乘直升机飞百贼河战场,由该地守军即前卫团六连连长邱中岳验敌尸首617具属实。于是史氏夸奖该团长,并撤销原来的惩办电。
- 反攻胡康河谷,攻占孟关及索卡道,歼日军十八师团的胜利 1944年春,我中国驻印军除原先入缅的新二十二师、新三十八师外,又从国内重新增加了五十、十四、新三十师共计五个装备精良的部队,另有美军万余人、英军两万余人,组成中、英、美联军向缅北反攻。1944年1月百贼河大捷后,廖师长于3月间即率该师向胡康河谷进攻,逐次包围攻占战略要地,在孟关击破日军十八师团主力。3月8日继续追击于瓦鲁班附近攻入敌司令部,夺得其关防印信,惟残敌仍在逃。又继续追歼,6月上旬攻至孟拱河谷的索卡道森林区聚歼,日军陈尸达5000余具,师团长田中新一侥幸逃脱。6月16日廖军攻克卡马英时,即与孙立人的新一军及英军空降旅会师。当时廖耀湘曾被盟军加上了“森林之王”的美誉。计反攻诸役中,新六军伤亡7000人以上,敌十八师团被歼则在10000人以上。
1944年8月中国驻印军扩充为两个军:以廖耀湘为新六军军长,辖新二十二师、十四师、五十师;以孙立人为新一军军长,辖新三十八师、新三十师。1944年12月由于日军攻入我贵州独山,新六军乃奉调回国。1945年该军奉调至湘西参加湘西会战,不久日军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该军随即调至南京警卫首都及担负受降任务。廖兄在抗战中曾获中国政府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政府颁发的自由勋章,英国政府颁发的十字勋章。
六、参加“戡乱”内战全军覆没
1945年8月15日中国抗战胜利,全国人民欢呼不已。但不久国民党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发动内战,美国马歇尔来华“调处”也告失败,1946年国民党军全面向解放区进攻。廖耀湘奉命率新六军从上海运至葫芦岛登陆出关,戍守长春防卫辽吉,成立第四绥靖区进行反共。当时东北境内国民党军占领区,每军均负责一个绥靖区,由点、线向面扩张。1946年底国民党军进入东北地区进攻的部队计有中央系新一军、新六军、七十一军、十三军,五十二军及原来东北军系的四十九军,五十三军、原滇军系之六十军、九十三军。1947年秋,杜聿明原任的东北九省保安司令长官部已撤销,由陈诚来沈阳继熊式辉任行辕主任,将辽吉两省地方团队改编成立新三、新五、新七3个军,廖兄升任第九兵团司令官(辖新三、新六两军及原青年军二〇七师)。1947年秋,人民解放军已先后发动攻势达七次,国民党军防地日蹙,逐次成为占点占线,控制区日缩,四平、铁岭以东屏藩尽失,第九兵团控制沈阳铁岭间,为机动兵团。1948年2月东北行辕撤销(陈诚因病离任),改组为东北“剿总”,以卫立煌任总司令。
陈诚就任东北行辕主任不足一年,在东北扩充几个兵团(一、六、八、九),但徒有兵团番号,已无攻击能力。虽把地方团队扩编为三、五、七3个军,但在辽西新五军惨败后,在解放军发动攻势时国民党军败局已定,当时廖的第九兵团仅可稳定而已!
1948年2月长春已被围,卫立煌除将战败打残的各师调至山海关内整补,并加强长春、锦州、辽阳、沈阳各点守备兵力外,同时把沈阳附近各兵团、各军编成一个防守兵团,即八兵团,周福成为司令官;一个攻击兵团,廖耀湘担任攻击兵团司令官,廖成为卫立煌的支柱力量。当时锦沈铁路早已不通,辽西已尽失国民党军之补给,虽几次向民间抢粮,并依靠空运补给,但保东北既占地区已不可能了。1948年5月解放军在一至七次向国民党军采取攻势取得胜利后,解放军实力在北满辽东地区已由9个纵队增至12个纵队,势将南下反攻全境。蒋介石决心放弃东北,想将进占东北的军力全部撤出,惟卫立煌以长春10万军队无法撤出为由迟迟未决心执行。廖也同意卫的意见,他奉卫立煌之命赴京见蒋介石条陈撤军意见,得到蒋推迟行动的允诺,但从此开始蒋、卫的作战方针便有不同,矛盾重重不能统一。解放军于8月初开始包围长春,一面派兵由辽东向辽西展开攻势,一面派兵切断葫芦岛至锦州交通,意图进攻锦州,再由锦州回师北上进占沈阳,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林彪设指挥所于北镇。9月下旬锦州范汉杰,卢浚泉(六兵团司令官)被围攻,国防部决定调辽西兵团廖耀湘驰援,但行至中途锦州已被攻破,蒋介石仍命廖兵团南下与东进兵团汇合,但东进兵团侯镜如部却屡攻塔山不下。廖兵团的新一、新六、新三、四十九、七十一5个军南下救援,由于大军抵新立屯之迟误,大凌河又难通过,于是廖又企图折向营口转进,行至黑山、打虎山时分别被歼灭,廖在乱军中被俘,时为1948年10月26日。廖兵团被消灭只有几天,沈阳即行解放。随之东北全境解放,计国民党军入东北参加内战的部队人数近30万,除五十二军从营口撤走、十三军从热河撤走、长春郑洞国的一兵团两个军起义投诚外,其余各军全部被歼。
七、接受改造
廖耀湘从被俘到1961年12月特赦,接受改造的时间整整12年。在改造中可说是脱胎换骨。1955年毛泽东主席向民主人士张治中将军指示,对战犯不杀不判、分别释放、安排工作。这三条指示下达之后,战犯们才知道有重生机会。1956年元月战犯们恢复了通信、阅报活动,战犯之间可自由交往。1955年至1957年全国高级战俘集中于北京管理,送至秦城农场,每天半天劳动半天学习。1959年12月开始第一批特赦,1960年11月第二批特赦,1961年12月第三批特赦,此时则有廖兄在内。在特赦大会上,当最高人民法院叫到廖兄名字时,他涔然下泪去接受特赦证明书,从此恢复了公民权,成为新中国的一份子。特赦后我亲自在北京问他,漫漫12年如何能安度?他答:我被判死缓后,便认为自己已死了,今天新生的不是旧的廖耀湘了。他认罪服输,期待戴罪立功,以弥补前半生失足之愆尤。
八、为人民服务立新功
廖兄特赦后,政府对他的安排与一、二批特赦人员一样,先到北京郊区红星人民公社当见习工人(劳动锻炼)、在果木队服务一年,建立劳动观点及群众观点,每月工资60元。一年后调回北京市内,在全国政协充任文史专员。合计前两批的专员共有16名,全是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及前清溥仪兄弟(计有溥仪、溥杰、杜聿明、范汉杰、宋希濂、王耀武、廖耀湘、康泽、董益三、沈醉、杨伯涛、郑庭笈、周振强、杜建时、罗历戎、李以劻等),每月工资100元,后来当政协委员的则提升为200元。廖兄被编入国民党军事组。1964年春秋两季参观了东南与西北各省并参观了井冈山、延安红军老根据地。廖在文史专员组的几年中,撰写文史资料10多万言,审核文史资料达百余万字以上。
后来廖被邀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颇多,在工作中受到表扬。据文强老告诉我:政协主席邓颖超曾亲问过文强,廖当年在黄埔加入过共产党否?文答不知,邓主席对文说:特赦后廖曾上书周恩来总理及我要求加入共产党,由于不久“文化大革命”发生未及处理此事。邓主席(文称呼邓为师母)面告文强要记下这一笔。廖兄追求进步,严格要求自己,矢志立功图报,由此可见一斑。古人云:朝闻道而夕死可矣!廖兄当之无愧!
廖兄博学多才,刚毅木讷,沉思寡言,能文能武,抗战期间曾著书立说,问世者有三本:一曰《小部队战术》,二曰《森林战法》,三曰《街市与乡村战法》。这些书已由美国史迪威将军带回美国,由陆军部翻成英文供美军作为教材。他生平治军颇严,命令之下不讲理,规定之下不通融,所以言必信,行必果。他宅心忠厚,廉洁自守。
廖兄当文史专员六年,除了写述就是看书,读马列主义尤多。1992年我旅游欧美各国,在三藩市探望女作家、廖的同乡同学谢冰莹时,她告诉我关于廖的德行,称廖为君子,说廖生平不抽烟、不喝酒、不嗜赌、不近女色,一生只知爱国爱民。
九、结语
廖耀湘是十年浩劫初期被迫害,心脏病突发猝逝的(我当时亲自照料其身后事)。那时我与廖兄同住一楼,廖的前妻黄伯溶女士、儿子廖定一迁台湾之后早已与之失去联系,当时全国政协也已停止办公,因而办理丧葬之事,义不容辞地由他的继室张英玉(瀛毓)与我担负。廖兄辞世次日,由我陪伴张氏(张氏山东人,北京辅仁大学毕业,当时任某女中的英语老师)将廖兄的遗体雇灵车送至西郊八宝山火葬场火化,并将骨灰送至人民公墓。“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全国政协机关举行了公祭大会,同其一道举行的尚有溥仪、黄绍竑、楚溪春、王耀武等委员。主祭人是政协副主席刘澜涛,参加追悼者400余人,这可算廖兄的最后哀荣,亦可告慰廖兄于九泉之下了。
从抗战开始到国土重光,我国损失了3000万平民和300多万官兵,但国民党军队在战场战胜日寇的战役却不多,主要为:一是1938年春鲁南的台儿庄会战,一是1939年桂南昆仑关会战,一是1941年开始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一是1944年6月的缅北会战。而台儿庄、昆仑关、长沙会战国军动用了八九个军的兵力才打胜了仗,惟有缅北会战只有新六军、新一军及英军空降旅参加就歼灭了日寇的十八师团,打通了中印公路,廖耀湘也由此成为一代抗日名将。蒋百里老将军曾言:“廖耀湘为蔡松坡以后,湖南军人中之第一人。”信哉斯言!
录入校对:长亭怨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