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廖耀湘相关的文字资料合集

Memorial for General Liao Yaoxiang

    我毕生最崇敬的长官廖耀湘将军

    回到目录页

    何福祥

    家教传忠义,松坡后一人

    将军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世居湖南省、邵阳县,三民乡,酿溪上游之回龙阁冲家头。三民乡乡公所设于“湖城庙”,境内塘、酿、渔三溪,均流入资水下游,以乡公所湖城庙为中心,周围十数里,从军报国者众,抗日前后任将官者达十余人,校尉军官且百人有奇;如保定毕业者有周磐、何培基、戴嗣夏、何平、刘希桥。黄埔毕业者有黄华国、潘鉴、潘铎。黄埔毕业而又留学国外者则有将军与肖劲先生。文才武略,诚乃极一时之盛。

    又酿溪中游回龙阁之樟树坪,即廖家冲家头村外树林中,有一片天然鳞齿青石,在路旁凸出,雄伟酷似马形,昂首伸腿,有向下游奔腾之势,因此乡里传言,“石马”向外奔走,有去无回,是故三民乡原本人才辈出,但终无大成就者,即或有大成而终又不克享其成。验之事实,往往如此,岂巧合乎?惟抗战、戡乱前后,以身殉国者则不乏其人。以气数论,成仁者似不如成功;然以勋烈论,则成仁与成功等耳,又何所轩轾呢?国父孙中山先生,一生为三民主义而奋斗,吾乡人物虽无从相与并论,但因乡名为“三民”,亦与有荣焉。

    将军祖父艺圃公,精通经史,明辨忠奸,因愤于异族之专横和帝国主义之欺凌,遂无心仕进,隐居乡里,以设馆受徒为业。施教严谨,对孔孟学术讲解尤精,期使学子明忠义,识强梁,以继先祖先烈之志。父显悌公,谦和忠厚,望重乡里,管教子女,循循善诱,常勉以刻苦奋发,毋辱门庭。母萧太夫人,出生望族,虔信佛教,乐善好施,对子女教育,慈爱而不骄纵,亦常以效法古圣先贤相期勉。

    将军之能精忠报国,刻苦自励,公正不阿,实乃奠基于严整之庭训中。

    将军自幼从祖艺圃公受经史,学有根底,转读县立高小,成绩优异。毕业后以高分考入长沙岳云中学。在校勤攻苦读,课余即埋首于图书馆中钻研经世之学。每阅一书、报,必自首至尾,逐段、逐行、逐字看完为止,亦必逐字、逐句了解其精义。是以有人笑之日:“廖呆子不是看报看书,而是啃报啃书……”将军求学如此,其后在军中处人处事,亦是诚实不欺,毫不苟且,较之某些奸伪之辈,“外虽似忠诚,内实怀奸诈”,其相去又何可以道里计。

    将军事亲至孝,遵父训,体认国事艰危,于岳云中学卒业后,弃笔从戎。后又毅然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习骑科。因勤习苦练,表现优异。民国十七年,参加军事留学考试,经录取,自愿赴法国习骑科,先后在法四年,以优绩获得校方奖励之殊荣。时军中耆宿蒋百里先生亦在法,对将军深加赏识,认为系中国军事人才特出之士。蒋先生尝言,湖南军人中,廖耀湘为蔡松坡以后之第一人。

    福祥与将军谊属同乡,邻近咫尺,但年龄悬殊。将军之志事为乡里长辈所传颂和赞扬,衷心至为仰慕。福祥尔后立志报国,投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为学兵,后又转考本校十六期习步兵,虽因幼承庭训及师长教训之启示,然未始非仰慕将军而深受感动之所以然也。

    民国二十九年,将军荣膺新二二师师长,福祥有幸,得受栽培提携为师内之连长,自抗战胜利至戡乱军事逆转,始终迫随,故对将军带兵之仁厚,练兵之勤苦,用兵之谋略,以及其他平生之行谊,无不悉知而深致景仰。兹就以上诸端,能值吾人永久怀念而又可为后世效法者,不向壁虚造,不巧饰颂扬,以平实坦诚之态度叙述之,藉慰将军在天之灵,并使天下后世知将军为何如人也。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谚云:“欲登高必自卑,欲行远必自迩。”将军虽出身农家,但家庭生活无虞,满可耕耘自饱,何以自甘离乡别井、备尝艰苦而不辞?盖其胸怀大志不以个人温饱为己足耳。至其一生兢兢业业,常以充实自己,锻炼自己,不图安逸之伟大胸襟,更属令人敬佩。

    观其寒暑假还乡助父耕种时,其动作且不逊于老农,故乡亲常论之日:“廖某若专务于农,亦必可获小康而致富。”将军笑曰:“人生何可以个人温饱为满足耶?我今愿为千百万中国人服务,谋千百万人之福也。”将军求学如是,耕作如是,日后带兵、练兵、战场指挥亦莫不如是。自下级军官以至高级将领,即经常赴各连队与官兵共同生活、开饭时与官兵一样席地而坐,连吃三、四碗糙米饭。似此,绝非故意造作,真实具有与官兵同甘共苦之习性。

    每于巡视操课时,见不当处,均耐心讲解,亲身示范,无论操场教练,如“不动姿势”,“操枪”、“劈刺”、“射击预习”等;战斗教练,如“就射击位置”及其“变换”、“跃进”、“冲锋”、“格斗”以及“地形地物之利用”等细微末节之动作,不但标准而且迅速,实乃高级将领中所难得者,不若某些之漫无边际,或高谈阔论仅能做所谓“官式批评”者也。

    我们部队官兵常言道:“我们师长能吃粗,能刻苦,处处都能顾到,任何动作都能带头示范,我们能不口服心服吗?”其后任军长,兵团司令,亦莫不如是也。岳武穆有言:“正已然后可以正将,自治然后可以治人。”戚继光有言:“所谓身先士卒者,非独患难时同滋味,处平时亦须同滋味。”将军秉先哲之名训而持身,承先哲之嘉言而教人,不苟且,不虚骄,诚悫踏实。相与如手足,且常以古人之忠义相勖勉。新六军能于印缅战役中,以寡击众,歼灭强敌,且为敌所惊畏异常,又为盟军所极端赞佩者,亦系因其能与官兵患难相从,生死与共及其有渊博之军事学识有以致之耳。

    教育训练,重在创新

    孔子日:“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孟子说:“不教民而用之,是谓殃民。”故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练。先总统蒋公亦特别重视教育训练,曾说:“教育是救国的根本。”

    将军于任新二十二师副师长时,曾奉军长杜将军之命兼任第五军干训班教育长,将军鉴于责任甚重,迅即了解干训班各种教练状况,在其获悉当时班所用之教材与训练方法,仍以十数年前军训部颁发日译之典、范、令为规范时,而此种典、范、令实又过时陈旧,难能适应现时战场各种情况蜕变之运用,遂潜心钻研,创《小部队战术》一书,内容自各个班、排、连战斗教练之法则的具体化、科学化、通俗化之详细记述,其特点创立了“伍长制度”,实施伍战斗教练,使适于国军士兵之素质,易于指挥运用。另如钻隙、埋伏、奇袭、迂回、超越、夜间突击等战法,几经演练,咸认灵活运用,具有实际价值。经军长杜将军视察,极为赞赏,并认为极富创意,遂印发人手一册,作为尔后教育训练之依据。此后新二十二师以及新六军在各战场之胜利,均由此奠其基矣!

    远征缅甸,重创敌军

    民国三十一年三月,军入缅援英,不料英军无意与日军应战,于仁安羌受创后,即仓惶撤出战场,向北转入其殖民地印度,致我以劣势兵力与劣势装备及劣势空防,陷于孤立作战。后以整个战局逆转,我亦被迫由中、印、缅未定界之野人山区转入印度。然在缅南战役中,我军虽如上述之劣势,以将军卓越之指挥及部队过去在国内之精辟训练,始终未受敌创,反而使敌屡受我重创。在将军所属之新二十二师正面,不敢冒然前进。

    部队进入野人山区后,以适逢雨季之故,前进无道路,渡河无桥梁、船舶,饥饿无补给,疾病无医药,并整天需与霪雨、瘴疠、野兽、蛇蝎、毒蚊等缠斗,饥病交迫,老弱者倒毙于八十余天之行进中固非少数。幸以将军无比之毅力,明达之睿智,鼓励官兵求生迈进。大部分官兵于九死一生中方抵达印度东境之列多,获国际之赞誉与侨胞之钦佩。盟军素轻视我国军智能之不足,此时反转而为无限之崇敬与礼让。盖彼等认为既无补给,又无医药,更无其他救授,竟宁愿冒死翻越蛮荒、无人烟、多瘴疠,毫无生存条件之原始山林,而不竖白旗向敌投降者,实为不可思议之事也。

    新二十二师翻越野人山,除殉难官兵外,其抵达印度境内者。也是精疲力竭,由盟军总部于列多野人山麓搭盖临时竹舍暂为休息,并从新换发被服,消毒诊治,整肃军容。同行将领中有军长杜聿明将军、军参谋长罗又(友)伦将军均疲惫异常,惟独将军精力充沛,脚穿伽拉皮鞋(英、印军装备),身披胶布雨衣,腰挂左轮手枪,手持青皮竹杖,经常于行列之中,鼓励官兵勇往前进,其从未病倒或需人扶持抬架、昂首迈进、履险如夷。到达列多即至各集结营地巡视慰勉。其能经得起如此艰苦磨折毫无倦容者,实有赖平素与士兵生活打成一片之故。拿破仑说:“不能与士兵共艰苦的将领,难望其士兵能冒死犯难。”艾森豪亦言:“主将与士兵,要能患难相从,艰苦与共。”此乃世界名将皆然耳。

    翻越野人山之新二十二师,陆续到达列多集结地,稍事休养整顿足够一列车者,分别以火车或船只运至蓝姆伽营区,与新三十八师(经曼尼抵印者)会合。领袖蒋公原意令国军速行回国,惟经盟军中国战区总司令部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其后兼中国驻印军总指挥)之请求,由中国境内输送兵员来印,就地整补以待反攻,打通中印公路,似较以飞越驼峰,运输物资补充整训更为适宜。领袖采纳史迪威将军之建议,将现有官兵留驻印度,再依情势需要自国内运送兵员在印整训,名曰:“中国驻印军”。是年(1943)冬,各部队即行开始补充训练。斯时因我国海陆交通全被日寇封闭,外援断绝,仅由印度经驼峰以飞机输运物资,真乃杯水车薪,缓不济急。因之驻印军深感任务迫切,于是昼夜加紧训练,以待早日反攻,打通我命脉所关抗战外援之中印公路。

    反攻令下,痛歼顽敌

    中国驻印军初仅以两个主力师(新二十二、新三十八),及各支援部队,奉命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冬自印度列多以南地区开始反攻。当时将士咸认复仇雪耻报国时机已至,且具有必胜之信念,是以在半年之内新二十二师在将军指挥之下,即将日寇最精锐之第十八师团主力歼灭,奠定尔后胜利之基础。三十三年八月一日,将军奉命以新二十二师为基干于卡马英扩编为新六军,辖第十四、新二十二、第五十师等三个师,将军升任军长。以新三十八师及新三十师为基干扩编为新一军,孙立人将军升任军长。似此一支强大的中国远征军,不三月将日军全部击灭,并先后克复大洛、孟关、密支那与八莫,自此中印公路乃获畅通矣。

    新六军干训班,创立于战地

    将军鉴于部队扩大,与下级干部伤亡较重,惟干部之良窳乃胜负之关键。若请求上级分派干部,实已缓不济急,且难适应森林河川等复杂地形之特性。是故,决定由军自行成立干训班,且训练且战斗,使战斗经验与训练方法相结合。于是呈请上级就青年军中而考选之,同年九月初新六军干训班第一期成立于卡马英,学生共计一百二十五人。这些爱国的英俊知识青年,他们是响应领袖蒋公号召而来从军的,愿冒生命危险投入远征军的战斗行列,真可谓“热血男儿”。开训之日将军亲临致词,首先宣布:“派福祥为队长。”继曰:“……战地物资缺乏,设备简陋,愿以你们的爱国热忱,就地取材,因势而教,以敌为目标,以战胜……及歼灭敌人为最后目的。”等恺切训示。

    战地虽无既成营舍和教育设备,但日寇溃败后抛弃之装备器材等散遗遍地,足资利用。同学们运用其智慧与活力,大众一心,双手万能,搜集战利品,设计绘图,砍伐资材,铲平基地,支架梁柱,覆盖草茎枝叶,分工合作,热情洋溢,汗水洗面不以为苦,旬余,营舍、教室、操场、靶场等于焉以成。

    将军对干训班教育极为重视,常抽时莅临巡视,与同学们亲切的讲解操课要诀,笔者曾函询今在台原干训班第一期亦曾考取石牌“科学军官班”之学生李俊光曾于金门充任团长者,对将军之感怀,其来信有道:“廖将军之军人基本动作,深受同学赞佩,其对干训班之教育更非常重视,并且亲自示范各种基本动作,如‘立正’‘稍息’‘卧倒’‘握枪把’‘举枪’‘瞄准’‘扣引板机’等等,更是循循善诱地耐心指导学生练习,身为陆军中将军长,能作这些战斗兵的小动作,尤其可贵的是,动作确实非常标准,使同学人人从内心里称赞佩服。在四十年代的中国陆军,像像廖将军这样作风的军长,虽非仅有,该是罕见。

    ”对我们受训的学生来说,能遇上这样好的长官,真是最大的幸运。记得在曲靖一次实弹射击中,军长莅临靶场,稍作巡视后,即随手在同学手中拿一枝30步枪,立即卧倒射击,三弹成绩,竟然满分(十二环靶36满分),真是赢得全体同学内心喝彩(不便放肆,大声叫好),确切感动和鼓励了同学们认真不苟的学习兴趣。所以军部干训班的学生,在队职官热心认真教导和军长的感召下,结业到部队后,无论基本教练,射击教练,战斗教练等,均能获得部队长之信任和称赞。

    “廖将军极为重视小部队训练,而且极其成功,这要归功于其手著《小部队战术》能贯彻于其全军训练之中,也因此奠定和促成新六军在印缅战场上节节胜利,赢得盟帮(英、美)友军的敬佩。以及敌军(日寇)闻声丧胆,而博得常胜军的美誉。”

    “《小部队战术》的内容,主在讲述连排以下小单位之搜索警戒,以及攻防之战术,文图简明扼要,非常切合实战之要求,即使小学程度,亦能阅读领悟,军干训班亦多以此为训练教材。新六军的训练方式,亦别于其他的部队,绝没有花拳绣腿、徒具形式的花招。其最大特点,是训练即战斗,教练场即战场,使每人在训练时都感到如临战斗之真实情况。因而造成每个战斗员(官兵)在作战时犹如在训练中的自然心理状态。军部干训班,更是采用这个严格的寓战斗于训练的教育方式。记得在东北初入战场与敌交战时,就深深体会到在这种炮声隆隆,枪弹纷飞中,亦能处之泰然,头脑冷静,胆识犹壮,故而战功累累,深受部属敬爱及长官嘉许。

    “将军为求学生能适应特种情况与战斗,对埋伏、奇袭、钻隙、鸟巢式战斗、实兵实弹攻防对抗、战场心理训练(现今之震撼训练)、夜战训练等,惊险逼真,犹似身临大敌,久之成习,能安其心壮其胆,即上战场也不畏敌,必能沉着应变,指挥自如,则心理与精神上已先胜于敌矣。孙子曰:‘攻心为上’,操场即战场,敌我心理盛衰、强弱,亦属胜败之关键也。

    新六军干训班受训学生先后两期近三百人,他们都是忠义之士,受将军诚挚之感召,黄埔精神之熏陶,勇猛奋战不顾牺牲。惟现今在台者已为数无几,不无令人感叹也!李俊光系第一期同学,三十七年于青年军二零七师第五团任连长,沈阳保卫战至最后突出重围归队。其所写的片段,实为发自肺腑之言,亦足代表干训班同学对将军永怀追思之真诚。

    人地诸异,通权达变

    新六军中、印、缅边际地区之反攻作战,誉称常胜军,胜在“谋定致敌,将士用命”。当时将军默察日寇气焰甚炽,山地土著善恶难分,易受利诱成胁,盲从帮凶,此人不利我者一也;原始森林,地形复杂,我生敌熟,此地不利我者二也。处此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利守不利攻。因之将军策定了一套《丛林战法》,主在避实击虚,以少数兵力行广正面攻击,实则以主力行迁回、超越、钻隙、埋伏、奔袭、夜战、阻援等特种战法而取胜。诚如孙子所云:“……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藉解除我军地不利之弊。

    缅甸日寇龟缩,我军奉命返回

    缅甸北部卡马英、孟关、孟拱等要地已为国军先后所攻占,日寇精锐的第十八师团及第五五师团遭到完全的击灭,已是招架无力,反扑绝望,亦只有向后龟缩败退之一途矣。然而日本军阀在我国境内,仍然作垂死挣扎,并集华南以重兵企图犯我陪都——重庆,其先头且进至贵州马场坪。三十三年冬,新六军回援贵州,乃自八莫以南登机返国,干训班则自三十四年元旦夜自孟拱至机场待命,二日随军部乘机返国,降落于云南霑益机场。当吾人于霑益机场下机之后,闻到故土乡语,感到格外亲切、喜悦,同胞们见英武回国的远征军,更是兴奋异常。

    将军于率军返国之后驻屯曲靖,但已知非久驻之地,且悉日寇在太平洋各地战争均节节失利,其本土亦因遭受盟军之日夜轰炸无力还击,其民心已厌战、士气更低沉,由是,我国军必将乘机反攻。唯在国境内作战与国境外地形迥异,我熟敌生,民为我民,站阵之势必操之在我。于是将军就我东南各省之地理形势决定其用兵之道,必须奇正互用之战术方能致胜。于是仍亲撰演习计划,诸如团广正面防御、师超越攻击、营敌后渗透、夜间奔袭、火力运用集中等原则,饬令全军连长以上指挥官参观演习,每至终了即讲述地形与战术上之特性,一似“现地战术讲话”。使参观者体认地形与战术运用之要诀,如孙子地形篇中所说:“知已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又孙子兵势篇有云:“凡善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兵者,无穷于天地,不竭如江河。”将军能以兵法见长,能以战胜为是,实赖以“穷理精研”,避绝酬酢,孤忠亮节所得也。

    新军增新生,声势寒敌胆

    适有青年军二零七师驻于城北,师长罗又(友)伦将军,深具远见,且目睹新六军兵强马壮,士气如虹,武器装备精良,其青年军虽有爱国之热忱,亦有教育训练,惟难望成为劲旅。于是呈请上级准将青年军第二零七师,隶属于新六军战斗序列之内,藉以切磋教育,琢磨训练,提高士气,以增强该师之战斗力量。

    将军自奉命统辖青年军第二零七师后,内心亦感到欣慰,惟责任也随之加重。为不负领袖之付托,和二零七师官兵之仰慕,使之成为战场精锐之师,特先从教育训练下工夫。并亲手订定四周训练计划,交由军干训班作示范演练,召集该师连长以上军官到场观摩,将军亲临督导从未间歇,因之师旅长亦随队而至。足证将军对领袖托付之尊崇,对职责之重视。

    斯时情势紧迫,不容作周详与受训者亲身一—演练,主在显示教育训练之方法,与战斗指挥之要领。每课终了,将军必讲述课目之心得,并作操练示范,且征询受训者之意见,其严谨亲切之态度,获得受训军官们之敬佩爱戴。四周期满,均感受益良多。

    军干训练班学生由军长亲自遴选,训练时日虽短,但青年领悟力强,且均有满腔爱国热忱,学习认真,结业后,不仅其军人基本动作纯熟正确,而战斗指挥亦能临机活用,足堪担任军中干部。同时亦因各部队需要,和罗将军之请求,干训班第一期毕业之学生,约百分之八十分派在第二零七师充任下级军官。彼等壮健英俊,活力充沛,且同属响应领袖号召之青年,乃相处极为融洽。又基于责任与荣誉,故均能精诚合作毫不怠忽。自后第二零七师全师官兵对教有与训练,不但兴趣盎然,且日有进步。

    东北失之于美马,赴援情势错综复杂而险恶

    廖将军一生戎马,竭智尽力,忠于领袖,忠于国家,从无怠忽,亦无怨尤。民国三十四年冬奉命由上海率军乘船自葫芦岛登陆,出关接收。以俄帝自沙皇时即觊觎东北,而俄共又沿袭帝国一贯之阴谋,用以华制华之策略,蓄意盘据东北,卵翼毛共,阻我国军之接收。然新六军训练精良,战志高昂,终以武力驱除毛共,接收我国丧失十五年之国土。俄共因力难阻扰,乃以缓兵拖延之诡计,藉图毛共之成长,遂促使美国以马歇尔为首之“三人调停小组”为挡箭牌,当国军顺利推进时,则呼吁停战,当共军得逞时,则装聋作哑。民国三十五年夏四平街一战,匪军已成崩溃之势,我军乘胜进逼松花江畔,本可直趋哈尔滨,使东北全为国军所掌握,则共军则无藏身之地矣!惜乎!此时“三人小组”竟大声疾呼,且急令国军倒退。孙子有云:“夫钝兵错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战阵乘胜而战,胜乃可全。传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能克之。”我既不能乘胜而战,及至再三衰竭之时,欲起兵求胜,虽良将亦莫能为也。

    东北局势逆转之时, 廖将军对全般局势曾作诤谏,辽西锦州解围之战亦有献计,奈其非决策之权责者。拿破仑说:“……任何一位统帅,在明知将要遭致失败而仍按照上级命令进行作战,亦属同样不当。他应拒绝遵从……”惟我黄埔革命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在军令如山”的尊严情况下,将军一本忠贞未多理论,奉行上级命令所示计划,火急援赴锦州,解范汉杰将军所部之困。

    沈锦相距约五百里,大军赴援且明示沿新民、黑山、义县而进出锦州,惟此沿途天然之地障,如巨流河、绕阳河、大陵河,辽西丘陵起伏,有打虎山、热河伸入之医巫闾山,松岭二山脉,山河交错,障碍重重,机动受阻,大军展开与连击不易,廖兵团进展于新民、义县之间,共匪施出围点打援之故技,乘地势复杂及其有利之态势,以逸待劳,集其绝对优势之兵力,隐伏于山沟河床之间,真是“万军齐发”倾巢而出,予国军沿线以猛烈之突袭。诚如孙子地形篇中说:“……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出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国军赴援之行动,实中共匪之诡谲,而违兵圣之名言。其又奈何!

    东北之失,初则为美国失策于雅尔塔之协定,继之又受俄帝阴谋蛊惑,受共匪“三人小组”以掩护之利,以致终而陷匪,并造成今日世界之混乱。至三十七年十一月辽西之役,基因错综复杂,已明陈于前,智者必能洞察究竟,其胜败关键为何,后必有公论。至其颠倒是非,暗于事理,昧于良知,或因而以泄一己之嫉怨,致恶意诬罪于人者,如此阴险行径之辈,又何屑与其多辩哉。将军陷匪后屡受威胁利诱,但仍能坚拒为匪所用,终以不屈死闻。名将精忠如此而已矣,能不令人怀疑所谓天道之福善祸淫乎?

    岁寒松柏,蹈节死义

    将军诚信勤敬,不浮不躁,沉健敏思,治军好学为其所长,平时不事酬酢,以战训为本务,是以每为人所误解,甚致因嫉生怨者有之。实则是“泰而不骄”“仁爱为怀”;其学博术精亦是军中所难见者。他懂得政治,但不玩弄政治,且鄙于阿谀矫揉。至其练兵固有术,而文学造诣亦深,闲暇则吟咏诗词,所谓“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交互为用者也。与盟军交往之机要文件常不假译员之手,彼此交谈,也能畅所欲言,此乃其一生奋砺自勉之所致也。

    将军为杜司令长官之旧属,且数度与共生死者。三十六年初,共匪受俄帝之卵翼,并得马歇尔“三人小组”政治庇护,遂使“羽毛成长”,并施其威胁利诱,“裹民参军”之惯技,使东北局势逐渐于国军不利,至三十七年更形恶化,斯时“东北行辕”亦三易其人矣,其高级将领亦多转调关内,或藉故离去,惟将军受领袖之付托与长官之倚重,一秉忠贞,见危受命,自始至终不以个人生死安慰为念。国父在“军人精神教育”中有言:“……诸君既为军人,不宜畏死,畏死则勿为军人。须知军人为国效死,死重于泰山。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生死之间在乎自择……”将军亦明知局势险恶,惟因身为革命军人,承国父之遗训,受领袖之付托,负国家安危之重任,斯时斯地,何忍苟且,总以战胜与僚属共勉。将军思之念之,行将以“膺命勇往”,倡忠勇之义,能不为我辈崇敬乎。

    一门忠烈,仁者有后

    廖氏先德难溯远源,惟自艺圃先生始,廖氏一门忠义。由于艺圃先生首倡忠义于先,显悌公训予从容赴难于后,廖母相夫教子,孜孜矻矻,故其四子中有耀湘、耀资二昆仲勇于从军报国,实堪为乡里忠义门第之范式。

    而今廖氏家人,显悌公早于民国三十年去世,廖母萧氏流落大陆吉凶未卜,将军因东北丧师不幸陷于匪手,亦于民国五十七年以不屈而死,二子耀资曾于家乡组军抗匪,因众寡难敌,后援无望,终亦被害,三子耀恒、四子耀汉下落不明,现所仅存者,乃将军当年留法时,与革命先烈黄克强先生之女侄伯溶女士缔结连理生有一子,将军亲为命名定一。廖夫人三十八年孤陷长沙,历尽艰难,冒死携子逃离匪区,辗转来台。将军廉洁自持,素无积蓄,夫人抚定一,茹苦含辛,借居亲家。幸而上苍赐福,定一天资聪颖,敦品力学,卒业于台大土木工程学系,继以旧属集资相助,留美深造有成;廖氏忠义,有后可托,当慰耀湘公在天之灵矣。

    录入校对:寒庭暮晚

    来源:廖耀湘将军逝世十周年纪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