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知音
回到目录页罗安
人世浮沉,举目滔滔,吾人许身党国,奉献革命,但求三民主义之实现,从未念及个人之得失,成败非所计,利钝非所测,志之所向,一往无前,盛衰兴亡,理数循环,凡事尽其在我,结局悉听自然,然而自古以来,成则留芳百世,歌颂功德,败则淹没无闻,嗤之以鼻,盖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好以成败论英雄,以盛衰定是非故也,与念及此,曷胜叹息。
人生之际遇,有期然而不然者,有不期然而然者,安与 廖耀湘将军之相识相知恰与斯言相符。安与廖将军均先后卒业于黄埔军校,寄身锋镝,转战南北,师旅非一,各奔东西,历时多年,缘悭一面,迫抗日军与战场辽阔,廖将军远征印缅,安则防守桂林,缅北之役,歼敌以万计,扬国威于异域,先声夺人,举世钦敬,此廖将军之功勋,亦国家之荣誉,安于桂林防区,逖闻捷音,兴奋莫名,故时至民国三十三年冬季始知有廖耀湘将军其人,安当时正保卫桂林,抗拒顽敌,战斗兼旬,伤亡殆尽,弹尽援绝,情势危急,指挥官第一三一师师长闞维雍将军痛伤亡之惨重,悲战局之危殆,于万分恨愤之余,举枪自戕,一代儒将,壮烈成仁,见者闻者,莫不深表哀悼,统帅部为免战局再趋恶化,令安代理,安受命于危疑震撼之秋,驰骋于敌我混战之际,指挥所部,继续作战,冲锋陷阵,歼敌甚众,我方亦死伤累累,厥状至惨,移时参谋长吕彤蒙将军中敌弹阵亡。(吕卒业军校五期及陆大,籍隶湖南祁阳)至此安独当督战重任,食不知味,寝不成眠,当时情况之恶劣,战斗之危急,较之民十七年北伐龙潭、栖霞山之役与民二十六年罗店、嘉定之役,有过之而无不及,所幸指挥系统尚存,官兵始终用命,盱衡全局,尚有可为,再挫再励,歼敌可期,奈何事出突然,敌弹有如骤雨,安之腰部与臀部,连中两弹,血流如注,倒地昏迷,至此桂林沦陷,战事告一结束,安虽重伤,气息尚存,敌以担架运至野战医院治疗,但因流血过多,长时昏迷不醒,而我军若干冲出重围之官兵咸认安当时已阵亡,层报上峰,政府以安壮烈成仁,赍志可嘉,乃通令三军,赐予褒扬,并领发旌字六零一四号旌忠状,以示旌扬忠烈,而廖将军于戎马倥偬之余,获阅通令,方知有罗某其人,以安保卫御桂林,为国捐躯,杀身成仁,印像殊深,倍增唏嘘也。
廖将军远征缅甸,战功赫赫,为国增光,名闻全球,安防守桂林,苦战支撑,伤重沦陷,几以身殉城,事关全局,亦中外震惊,安敬廖将军之指挥卓越,骁勇善战,建功异域。廖将军则以安之奋战到底,舍生取义,致相互间,知其事,闻其名,所遗憾者,均未能见其人,此岂非期其然而不然者乎?
共匪在抗战中,乘机坐大,胜利后,复乘国人厌战之机,发动全面叛乱,攻城掠地,豕突狼奔,卒至情势日趋逆转,吾人倘欲明军事之为何如此失利,必须从国家之政治、经济、外交及国际情势等整体观之,方可了然症结之所在,今试论于后:
言外交:前美国总统杜鲁门逼于是时不明大势,不顾后果,悍然发表对华白皮书,是非不明,利害不辨,敌友不分,侮辱我政府,打击我士气,涣散我民心,孤立我地位,在彼言,自以为得计。
言经济:则马歇尔恨九上卢山任务之不成,抑区区五亿美元借款而不予,致令人民对金元券失去信心,物价飞涨,人人惊慌,市场趋于混乱,经济濒于崩溃,影响戡乱士气民心,至深且钜。
言政治:抗战末期,胜利在望,政府为未雨绸缪,团结人心,集中力量,俾一旦胜利复员,立即从事建设,迅速进入现代化国家之林,早日实现三民主义,置全民于衽席。基于上述理想,乃网罗各党各派及社会贤达,组织参政会,俾群策群力,同德同心,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但事有不然,因组成分子复杂,致同床异梦,各怀鬼胎,凡有集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尤其所谓民主同盟者,不知何故,天夺其魄,凡政府有何决策,均持反对态度,但遇共党有狂妄主张,则应声附和,其倒行逆施,最为可耻。终之,人心为之动摇,政坛为之混乱,因此,政府因遭受莫大损害,而民主同盟,最后亦被匪消灭,令人无限叹息。
我政府于八年苦战之馀,获得最后胜利,废除不平等条约,跻国家地位于世界四强之一,朝野欢腾何似!举国光荣何似!然而久经兵燹,民穷财尽,应予全民以休息,期元气之复苏,苦心孤诣,徐图建设,天经地义,至善至美,但盱衡全局,事与愿违,举凡外交、经济、政治,均与理想背驰,况乎内有共匪之叛乱,外遭国际之诬陷,处境艰困,大局垂危,单靠军事,无能为力矣。迨民国三十七、八年间,已遍地烽火,靡烂不可收拾,言念及此,哀哉!痛哉!
民国三十七年冬间,安与廖将军不期然而相晤于毗连苏俄边境冰天雪地之东北佳木斯,通问姓名,相顾愕然,因抗战末期,双方以原于缅甸、桂林,震荡国际之两战役,曾互相知其人而闻其名,惜未能识面,今突然相会于因作战蒙尘,心寒意冷,万念俱灰之际,畅谈往事,不禁涕泗交流,双方内心之悲感与伤痛,概可想见矣,人生际遇,竟有如是之奇且妙也,此岂非不期其然而然者乎?
安与廖将军寝食不离,朝夕与共者,为时长达一年,因终日除悲愤外无所事事,乃寄情于古往今来之人事与史跡,论时间,五千年,论空间,遍中外,每每纵谈至深夜不以为厌,盖相知益深,相得益亲故也,又对人事之观感,对史乘之评断,心领神会,恰相符合,油然互以相见恨晚,互许为烽火知音。
廖将军学识卓越,才华过人,论文事、经、史、百家,无所不涉,诗、词、歌、赋,倚马可待;言武略,孙、吴兵法;言忠贞,关岳之义烈,岂仅了然于心,且已见之于行事。又对德之毛奇,克劳塞维茨,法之拿破仑,英之惠灵顿,诸海外名将之韬略与战史,涉猎尤广,咸言来成章,由此足证其平生力于学而勤于事,故其忠党爱国,勇于战阵,事迹昭彰,更勿论矣。
安与廖将军相处时久,感情弥笃,偶尔散步田野,舒展筋骨,无意中戏吟诗歌以自娱,惜随吟随忘,未予记载,至今回溯,尚依稀记忆其中之一首,诗曰:
一片丹心报党国, 生死艰难两不得。 信国志节干云宵, 武穆忠贞万世则。 忍死得当以报汉, 誓歼丑类靖八极。
现遽闻将军惨遭匪徒折磨以终,壮志未酬,含恨九泉,才学何时显?勋业何处建?东山无再起之望,图报有遗憾之感。回溯既往,痛悼殊深!爰撰一联,聊表悼忱:
拯民自矢,痌瘝在抱,未以瑕垢污壮烈; 社稷为怀,匡扶励志, 岂可成败论英雄。
以上所陈各节,系安与耀湘兄相处相契之纪实,原则差符初哀,大体绝无讹误,惟措词之是否适当,用字之是否相宜,因识见之浅陋,学养之不足,深恐词不达意,舛误之处,是所难免,尚祈高明,赐予斧正,至感至幸。
录入校对:寒庭暮晚
来源:廖耀湘将军逝世十周年纪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