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抗日见闻
回到目录页祝寿嵩
(此处前置内容省略)
前线见闻
当时中国部队从师到团营都派有美方联络官,团里美方还有一无线电小组,一共也就7、8人,但可直接和指挥部联系。我们翻译每日主要任务就是帮他们了解战况,推进到地图上什么坐标、人员伤亡、有什么特殊要求,如空军支持,坦克支持,特殊供应等。美方人员在前线这特殊环境,再大的官也会收敛起后方常有的傲慢和种族歧视,大家相处自然是好的。
派到22师后,先分配到64团。这个团后来在战场上屡建战功。开赴前线之前,我一度分到3营,并曾随一加强连驻守印度东北一小高地。为防敌人利用丛林地形抄后路搞奇袭,去时爬几个山头,由尼泊尔人作向导,在那里我开始真正熟悉军队,也学了打枪,投手榴弹,也摸过轻重机枪。不很久又奉命火速开赴前线,跟上已投入战斗的64团,从此,我也就留在团里,美方营联络官也集中团里,沿着中缅公路,向前推进。
团部离前线也不过1公里,营部可能仅500米,这和国内战场很不同。在团部也还安全,不会挨敌人炮袭,每夜宿营,我常被照顾安排在一棵大榕树后。这种榕树近地面部呈裙形,躺在褶里,安全无比,但遇下雨就糟了。最前面的是尖兵,是靠他们去搜索去发现丛林中的敌人工事,其危险性可想而知,故伤亡很大。听到前面有敌机枪声,我也可估计到当天不能推进了,就会通知联络官们选棵大树安营扎寨吧,如附近有小河,就去洗洗。有一次正洗时遭敌炮袭,自然很狼狈,光着身赶紧逃回掩蔽部。
当时流行的战术,一是强攻,靠我们的火力,有时有坦克和飞机助战;二是迂回敌后。狡猾的敌人抵抗一阵后,往往乘夜色也另辟小路逃逸。这种迂回敌后的机会不多,但也曾重创打乱敌人,使他们弃尸败退。我们曾俘获过他们的炮、车、马匹和官兵,我还用英语审问过一名日本军医。有一次,从地图上看,敌似无退路,谁知他们利用象群驮着炮,从丛林里夺路逃跑了。
在前线经历最惊险的一次,是三营刚打下一敌阵地,我和一美联络官去看他们,刚到那里,营长等就让我们速回,说阵地复杂,敌人可能反扑,我们才走不久,果然枪声大作。这时天色已暗,而且敌枪声竟在我们两人周围,估计有敌散兵。联络官在前蹲下摇手绢示意我上去,我心想移动就易被发现,不动较保险。敌散兵真出现,也发现不了我,即使发现,我咬牙扣扳机还是会的。
也不知隔了多久,谢天谢地,我方炊事班送饭上来,我俩才得救,这时两人惊吓得衣裤早已湿透。
(此处后置内容省略)
(本文刊于2006年12月《孤岛绿洲》(燕京大学1937—41号纪念刊)。本书有删节。)
录入校对:观棋不语
来源:二战中国战区盟军译员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