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廖耀湘相关的文字资料合集

Memorial for General Liao Yaoxiang

    记廖耀湘

    回到目录页

    1994年是新六军从印缅战场抗日奉调回国50周年。新六军是国民党军队中邵阳人最多的一支。该军前身装甲兵团曾于南京沦陷前撤至湘潭—邵阳沿线驻扎并扩编,廖耀湘任新22师副师长时又亲自到邵阳迎接新兵入伍,新22师后来扩编成新六军,邵阳籍官兵在1000人以上。其中邵阳籍军官有廖耀湘(军长)、李涛(师长)、刘建章(副师长)、陈膺华(团长)、赵照(副师长)、刘俊生(团长)、陈杰(营长)、黄涛(营长)、刘农俊(营长)、何绍武(代营长)、祝能(营长)、沈成志(营长)、张鑫(营长)、伍文秀(连长)、廖建勋(连长)、李桢(连长)、胡达(上尉参谋)、刘铁山(少校军医主任)、敬印东(上校副官主任)、蒋继志(上校军需主任)等等。这只是刘建章先生1991年1月就记忆所及开列的,尚不全面。

    邵阳籍士兵原来也有名册。徐君虎《我在邵阳》云:“1916年奉令调任邵阳县长,托士绅石达成致函廖耀湘,造一本邵阳士兵名册回来。我以名册为证向团、师管区要求抵额(壮丁)。他们说,廖是(以前)自由招募,不能抵。官司拖延下去。继任县长周自曾,怪我欠征兵数百。”(《邵阳文史》第二辑),可惜这本邵阳士兵名册今已不存。

    本文重点记述新六军军长廖耀湘当年琐事,资料来源主要有二:一为其胞弟廖耀汉向我述说的,耀汉与我50年代在邵阳市二中同事,住隔壁,直到1983年去世,常与我相过从,谈乃兄事;一为廖耀湘的黄埔六期同学、战友、新六军将领刘建章先生给予的。写成后请刘先生过目并修正。

    1936年,廖耀湘从法国留学军事回国。时年30岁,在中央军教导总队任少校骑兵连长。1937年升该总队第二旅中校参谋主任。1938年升第200师少将参谋长,继调任新22师副师长。在国民党军队人事记录中,提拔如此之快,且由中校晋升至少将,廖实为第一人。

    廖出生于邵阳市新邵县土桥乡耕读世家。祖父廖光宦,中秀才后在家设馆授徒。父廖显悌,常肩挑自种烟叶市于邵阳县城,以所得供家用。耀湘与弟弟耀汉都身高1米6,相貌一般,耀湘懂英文,耀汉懂俄文,但都不善于言语辞令。耀湘左眼皮有疤痕,讲一口地道的邵阳方言,在军中讲话,有时别人还听不懂。有一次操练时训话,他要士兵“莫掮起杆枪只管混”,许多人不理解,一打听,才知道是不要背着枪乱跑。他喜欢沉思,每考虑、决定重大军事问题时,常口咬大拇指徘徊沉思。

    廖耀湘不吸烟,不喝酒,更不知道打牌。他喜欢读书,博闻强记,生活俭朴务实。有一次军官们到他家吃饭,饭后吃桔子,桔子较大,他母亲指定每两人共吃一个。青年时他在长沙岳云中学读书,途中在湘潭七里铺吃饭。当时饭店收钱,或论餐,或论碗。店主初以为廖是学生,饭量必微,愿以餐计价。谁知他一连吃了六碗,店家自悔上当不已。他矮小精悍,注意身体锻炼,1924年在长沙举行的学生运动会上获长跑冠军。他小时候洗澡后即脱下内衣裤自己洗涤,第二天早晨穿用,所以养成了裸裎而睡的习惯。

    少年时候,廖耀湘由祖父带着同餐共寝,三、四岁时就教诵古文经书。他把《孟子》中“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段话抄出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砥砺自己。他不长于交际应酬,也很不屑于交际应酬,是一种很典型的“宝古佬”性格。而正是这个“宝古佬”,却被当时的军界耆宿、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称誉为:蔡松坡以后湖南军人中之第一人。

    廖耀湘由法国归国之前一年,蒋百里奉命去法国考察留学生,他亲自召见品学兼优的廖耀湘,口试并查阅其作业后,大为嘉许。此后常相过从,交谊甚笃。由于蒋百里向最高当局推荐,廖耀湘从一个普通留学生,两年多时间就平步青云,升为少将。

    1938年冬,廖耀湘任第5军新22师副师长兼军干训班主任。师长邱清泉,昆仑关战役时覆车重伤,廖代师长。他整训部队,要求甚严。某次下连队,视察实弹射击,有官兵说:训练射击的枪不好使,影响成绩。廖顺手从官兵手中取过一支枪,略加瞄准,三发中的,全场肃然。

    鉴于以往各战场与日寇作战失败之教训与经验,廖耀湘手编《小部队战术》颁发第5军官兵。推行伍长制度,使班以下划分为3至5个战斗群,以3人或2人为一伍,以一人为伍长,使在紧急或战场混乱时,伍长仍能指挥独立作战,灵活机动。对连以下之战术运用与战斗技能,更特别讲求,反复示范演习,使第5军成为一支抗日劲旅。

    1939年,我军对日寇占领的广西昆仑关进行反攻,第5军与日方坂垣师团对垒。廖耀湘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夺取关南之马鞍山,截断敌人运输线。更命第5军新22师之65,66两个团左右包抄,自率64团居中,攻打关口正面,击破敌人防线,全歼日军主力。1940年6月,廖升任新22师师长。

    1942年3月,第5军进入缅甸协同盟军对日作战。由于同古和平蛮纳两次战斗失败,廖耀湘率新22师掩护英军,5至8月翻越原始森林野人山,抵达印度东境之列多,继转蓝母伽着手整编。廖耀湘于奉命反攻缅北之时,为了更有把握地完成未来反攻使命,便亲自踏勘列多附近原始森林,结合前线观察到的敌军战法,手编《森林作战战法》,连同《小部队战术》印发新22师官兵,作严格之模拟训练。1944年1月,新22师于缅北大反攻战役中,实行训练有素的森林歼灭战,一举攻下大洛,3月克孟关,攻入日军第18师团司令部。6月将敌压迫于索卡道地区包围歼灭,获大小炮60门及日军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座车一辆。

    东南亚盟军统帅蒙巴顿初闻孟关之捷,感到怀疑与惊异,便乘飞机至孟关核实,与廖耀湘共餐合影,并竖大拇指对官兵用汉语说话:“22师,顶好顶好!”

    1944年8月,新6军成立,廖耀湘任军长,下辖新22师、第14师、第50师。根据未来战场已不在丛林而多为城镇村落这种新情况,廖又手编《城镇村落战斗》一书,印发全军,利用雨季就战地加强训练。10月雨季将尽,新六军在其它友军配合下,从孟拱南进,强渡瑞丽河,占领史维古,连克曼纳、派来、贵街三大据点,迫使日军由南坎开始总退却,前锋所至,离缅甸京都曼德勒不及百里。缅甸战场上反攻日寇的胜利局面已基本上定下来。1944年冬,日寇在国内战场进犯独山,贵阳告急,重庆震动,新6军奉命回国驰援,凯旋而归。

    蔡锷治军,作战对象都在国内,故总结曾、左、彭、胡与太平天国周旋的经验,编成《曾、胡治兵语录》,作操练军事参考。廖耀湘抗日时期治军,作战对象和战场都不同于蔡锷时。他根据实地调查,分析敌方战法,先后写成《小部队战术》、《森林作战战法》、《城镇村落战斗》各书,以自己的军事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训练了新22师、第5军、新6军,使之成为抗日劲旅。蒋百里以廖与蔡锷并称,作为一个军事理论家,是颇具慧眼的。

    新6军在印缅作战时,上级领导关系复杂。有东南亚盟军统帅、英国的蒙巴顿,有盟军中国驻印军总指挥、美国的史迪威。蒙巴顿最初轻视中国军的战斗力,史迪威比较专断。还有中国方面自己的层层领导。廖耀湘“宝古佬”性格,刚毅木讷,全以诚恳、正直相待。对上级,对盟军,不卑不亢,保持了军人的正气与民族的尊严。影响所及,周围将领都具有此种特性。

    廖部缅北反攻之初,史迪威制发了作战计划,但不符合实际。65团傅宗良通过情况考察,作战时反史之意而行,史迪威大怒,即电战区最高当局。当局认为事态严重,转饬廖耀湘制止。廖见傅之计划果优于史,即复电自认经其批准,一肩担承胜败之责。并派副师长到65团督战。既而大胜,史迪威亲自到战场核实战果,点清日军遗尸617具,便收回原来成命,称扬博宗良,并为之请奖。

    廖部翻过野人山抵达印度列多时,英军联络官通知64团随军骡马速予枪毙,以免传染病菌。当时64团团长刘建章以人畜一理,都可以注防免疫,坚持保存这批有战功的骡马(刘在爬山途中患痢疾,乘骡马而行),英方只好收回命令。蒙巴顿开始对廖、史二人用列多中国军队为基干,以行反攻缅北的意图,认为是妄想,未予同意。然而在史的全力支持之下,廖耀湘着力整训,终于一年多之后,反攻节节胜利。使傲慢的蒙巴顿不得不竖起拇指称颂“22师,顶好顶好!”

    缅北反攻索卡道一役,史迪威曾命令新22师立即使用由国内新到的增援部队,担任迂回敌后之任务。师参谋长刘建章以该部未经过严格的森林作战训练,且携来的军械系国产无法补充为理由,拒绝接受使用。史氏并不以军令强制,仅另派美军一上校军官指挥。结果因森林迷途而还。史立即改用刘的建议部署,终致成功。

    在廖耀湘领导下,新6军既保持好与美英盟军的友好关系,又不妄自菲薄,从有利于实战出发,发挥自己的优势,坚持正确意见,维持了民族的尊严,赢得了国际声誉。前美军驻华陆军司令麦克鲁说:中国若有10个新6军,则无外侮。可见外人的推崇。

    廖耀湘小时随祖父读传统经书,爱读历史,喜听古人忠义故事。1926年与刘建章、萧劲一起去广州考入黄埔6期,他当时说:“国步日艰,民生日瘁,吾当效班超投笔。”

    1930年赴法留学,过地中海时赋诗关怀祖国:

    凄风冷雨近黄昏,
    一夜波涛一夜惊。
    故国萧条家何处?
    中原万里望明星。
    

    1931年在法国闻知“9•18”事变,东北沦陷,廖废书痛哭者多日。廖耀湘终于成为新6军爱国抗日将领,有他长期的教育和学养基础。

    录入校对: sage yan

    出处:《邵阳市文史资料 第20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