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廖耀湘相关的文字资料合集

Memorial for General Liao Yaoxiang

    长忆廖耀湘

    回到目录页

    肖自成

    现代战争的目的:内以保国卫民,维护国家民族之生存发展;外以伸张公理正义,促进世界之和平与安全。我国长期抗日之战,即为现代战争内外两大目标成败安危之关键所系!我与耀湘,生同乡里,他家在三民乡酿溪,我在渔溪(均属今新邵县),同濒资江之滨,相距咫尺,声息相通,且年龄相若。少年时期,他肄业邵阳县立小学,我民二赴长沙,肄业城南书院,中学时代,我升学城南一师,他进学城北岳云,同在长沙,时相过从。

    民十三年夏,我自南京东南大学,遄返故里,护侍父病。不久,齐(燮元)、卢(永祥)战起,东大停课,军阀祸国,似无已时。愤慨之余,决计投笔从戎;但终以父病危而不果,不然,我亦如耀湘,早列身戎伍矣。

    时国父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创训革命军,邵阳三民乡之渔溪、酿溪、棠溪青年之负笈在外者,得风气之先,同声响往,组合刚学友会,以相砥砺。旋国民革命军北伐、湖南唐生智率部响应,号称第八军。地方政府,应其要求,征收军费捐款,三民乡配额三万余元,而指定应捐者几遍及全乡,尤以酿溪沙湾为多,议论纷纷,民有怨言。合刚学友会多人,会商决定,分赴全乡调查真相。时值盛暑,我们奔走于高山深谷与田陇之间,耀湘辄“一马当先”,奋不顾身,山地道路崎岖,石板路面,炎热如火,汗流浃背,不以为苦。调查结果,全乡浮收多至十余万元,实属骇人听闻,乃检据具告于邵阳县府与地方法院,请求严惩不法。此乃青年时期,我与耀湘等学友一段趣事与义举!

    耀湘出身黄埔六期,受校长蒋公之薰陶。蒋公兴学建军。常以乡先贤曾,左、彭、胡倡儒家春秋大义与伦理名教之说,成中兴大业,勗勉青年,对蔡松坡将军所著“曾胡治兵语录”,视为军学教本,教导研习,不遗余力。耀湘身受其益,嗣又长期留学欧陆法国,潜心研究,畅晓西洋兵学,回国服役即本其学贯中西之优越条件,效忠尽职,大展抱负,迭膺重寄,非偶然也。

    综观耀湘将军一生经历,从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基干起役,累功晋升,精进不已,超拔而为第二百师参谋长,第五军新二十二师副师长,师长,新六军军长,以至于统辖青年军第二〇七师与其他军师之第九兵团司令官,这些职位,都是精锐国军中之要职。教导总队,原为国军示范部队,也是革命军教育之实验部队,以“范”、“实”为起点,奠定将军一生辉煌事功之基础。第二百师、第二十二师、第五军、新六军则为国军以往仅有之装甲兵团扩展而成,经过千锤百炼,与实战陶铸之机械化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历史上近五百余年来第一次派遣出国作战,与英美盟军合击日寇。将军率新二十二师及以后新六军参加此一首创远征军而为之中坚。

    回忆将军于国内外统兵作战之十年间,经历大小数百战,其最著者,如南京保卫战之抗御强敌,昆仑关战役之首创日寇,远征缅甸驰援英军之战,缅北歼敌打通中印公路之战,乃至班师回国援黔与湘西之战,迄日军投降,参加受降,卫戍沪宁之役,军威远播,光耀史册,政府嘉其功勋,特颁授青天白日最高勋章,美英盟帮,亦分别授赠自由勋章与十字勋章,其驰誉中外为同盟所钦,实为我国近代战史上所罕见者。

    在这一段长时期,将军之每次晋升,荣膺新命,或制胜千里,开创新局,往往奉召晋谒,最高统帅垂询奖励,勗勉备至,而将军面报陈述,总是简明扼要,语音弘亮,乡气十足,纯朴真诚之气质,令人喜爱。对领袖面授机宜,提示要旨,则口之以复诵,心之以铭刻,忠勇遵行,贯彻到底,论者常谓“刚毅木讷”乃将军天赋之特性,三湘英豪,本以诚拙果敢之乡气为传统,曾、左、彭、胡之遗风,至今不让前贤者,惟于将军见之,其由来盖有自也。

    三十四年秋,抗战即胜,将军奉命接防京沪,我路过京沪出国,与将军数度晤叙,在京并曾同谒国父陵寝致敬。当时忆及抗战前夕也同在国父陵前,恭聆蒋公对守卫京师军官训话之情景,同深奋励,感念不忘。之后,我往上海候轮赴美,留沪旬日,有一天在将军寓邸长谈,将军告我,此间任务完毕,行将率部出关,接收东北。东北各省,冬季严寒,所部服装犹缺,深以为虑,我察知其情,深觉此事极关重要,且悉日军投降时,美国盟军先遣部队已控制天津日军所遗仓库,存有冬季军用被服装具及耳罩、手套、靴鞋等,为数颇多,乃立即电呈蒋公准洽美军移交廖军长接收,以应新六军之亟需,悉蒙允可。

    在当日谈话之中,也曾论及我军赴东北接收,可能遭遇之困难问题。

    是日长谈既竟,相携移步庭院,曝冬日之阳光,赏花术之扶苏。伯溶夫人伴公子与焉,指点园果,为道将军凯旋,上海光复时,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飘扬全市,民众欢欣鼓舞,群相庆祝。今之视昔,华夏同胞,前后判若两人,我亦乐乘风破浪,越渡重洋之远航,临行握手为祝,互道珍重不已!

    (转载自《印缅血战记》,作者曾任蒋介石之机要秘书。已作古,其传略见《新邵文史》第3辑)

    录入校对:寒庭暮晚

    来源:新邵文史第十辑:廖耀湘专辑